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三菱重工的家族史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英才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8-3 9:30:05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很久没有在海外大举扩张的日本企业,近来有所举动。

6月25日,澳洲最大的乳制品公司——迈高公司宣布,将旗下的塔州乳制品加工公司24%的股份出售给了日本商业巨头三菱集团。目前,迈高公司每年加工牛奶30亿升,相当于澳洲乳制品产量的1/3,也相当于全球乳制品生产总量的约10%。如此大手笔显示,三菱集团进军食品行业的动作颇大。

即使再不关注品牌的人,对三菱的标志也不会陌生。这个具有140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涉猎银行、采矿、房地产、汽车、轮船、电器等领域,经营范围之广,令人称奇。如今,这家传统的重工业企业,又将触角延伸至了食品行业。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三菱集团决意迈出这样的发展步伐?又是什么样的历史机缘,成就了三菱集团今天的伟业?

战争奠定家业

要追溯三菱集团的历史,不妨从众所周知的三菱标志开始。

三菱的标志源于两个部分:“mits”表示“三”,“bishi”表示“菱角”,是当时岩崎家族的族徽“三段菱”和土佐藩主山内家族的族徽“三柏菱”的结合。

与其他家族企业不同,曾经发展为日本“第一财阀”的三菱集团并不是岩崎家族白手起家打造的,而是岩崎弥太郎从政府手里接管过来的。

故事要从岩崎弥太郎的经历说起。1834年,弥太郎出生在一个“地下浪人”家庭。这样社会下层的身份,刺激了弥太郎为改善社会地位而不断奋发图强。

日本地少人多,拥有可耕作的良田是各级政府梦寐以求的事情。或许,商人的才能是天生的。一日与弟弟垂钓,面对着宽广河面的弥太郎突发灵感:如果能在河岸筑堤,拦河造田,一方面能够抵御洪水,一方面还能增加良田。有了这个想法,岩崎兄弟俩立即将申请方案向本藩郡公报批,并很快获得批准。1864年,拦河造田大功告成,当年即获粮、棉丰收。自此,河边几百公亩的田产给弥太郎带来了丰厚的收入,甚至为他捞到了“政治资本”:因造田有功,弥太郎被任命为高知城奉行所的下级官员。明治维新后,又被从长崎调至土佐藩的开成馆商会,任命为开成馆代理干事。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推崇商业。新政府认为,藩营事业会挤压民间企业的生存空间,决定废止藩营事业。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下,1871年,弥太郎完全接管了政府经营的“大贩商会”,以“九十九商会”作为自己的商号,将商会里的船买下,开始经营大阪-东京、神户-高知的海上运输业。这些船上的标志,就是今天的三菱标志。1873年,弥太郎将商会改名为“三菱商会”。自此,他彻底脱下官服,本着“以在野之心”的诚信精神,专心从事海运事业。

成立之初的三菱商会规模不大,不及三井商会,但凭借着良好的信誉,弥太郎给自己的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873年,庇护三井商会的政治势力失势,三菱商会等到了翻盘的机会。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岛,弥太郎借机向内阁大臣请示承揽一切军需输送工作。为保障运输,日本政府用771万日元买下13艘汽船借给三菱商会,同时,将其竞争对手的18艘商船也无条件的借给三菱商会。此外,每年还给予三菱25万元的补助金。

1877年日本国内西南战争爆发,国务卿大久保利通决定,以15年分期贷款偿还的方式,借给弥太郎345万日元资金,购买10艘船,让三菱商社全面协助军事运输。战争结束后,这些船被政府悉数送给了三菱公司。在西南战争的8个月时间里,日本政府用在船运上的费用高达1300万日元,相当于战争总费用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被三菱公司收入囊中。当时,三菱拥有的汽船达到61艘,吨位高达35464吨,占日本全国汽船总吨数的73%,三菱公司一跃成为海上霸王。

不过,为了遏制三菱集团的过分膨胀,明治政府严禁三菱发展海运以外的事业。但这不妨碍弥太郎的野心扩张,他以汽船为中心,将事业范围扩大到汇兑业、海上保险业、仓储业等。在三菱公司进行押汇的货物都由三菱的船只来运送,由三菱负责保险,收在三菱仓库之中,借此,三菱的汇兑、保险、运输、仓储等方面的利润成倍增长。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