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感受日本纠结的灾难“温度差”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参考消息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19 12:26:26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冯武勇 发自东京 3月4日,七旬高龄的日本明仁天皇匆匆离开东京大学附属医院,距他做完心脏搭桥手术刚两周。明仁天皇急于出院,是希望出席3月11日在东京举行的日本大地震一周年祭悼仪式。 日本媒体关于地震周年的话题也在逐日升温。电视台的专题纪录片,报纸的系列特刊,社交媒体的关注焦点,都在把人们拉回去年3月11日的那场浩劫。 一年前,撼动日本列岛的里氏9级地震,以及随后横扫日本东北海岸的特大海啸,给日本带来15850人死亡、3283人失踪的惨剧。福岛第一核电站三个机组的相继爆炸,使得占日本国土面积3%的地域遭到核污染,其引发的环境、经济、政治、社会问题至今未消。 就自然灾害而言,这是日本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惨重灾难;从人为因素而言,一些日本人把福岛核事故发生背后的人祸因素断言为“第二次战败”。 但这一年来,笔者感受最强烈的,不是灾区重建过程中的众志成城,而是围绕这场灾难,日本社会和日本各种人群中存在的复杂的“温度差”。 纠结的心态 首先是一种明显的空间(地域)温度差。如果以核心受灾区为圆心,向日本列岛画出半径不同的圆圈,在每一道圆圈上摆放上温度计,不免能发现,民众对这场灾难的感受或者关心程度基本与距离成反比。震后不到一周,一些记者被疏散到大阪时即强烈感觉,这里一片歌舞升平,基本没有东京的那种压抑、静穆气氛。再往西行,更是让经历过灾情的人恍若隔世。 空间上的温度差,不仅存在于东西日本间。在日本东部,受灾区和非受灾区存在温度差;即使在灾区,核心受灾区和一般受灾区存在温度差,而在许多日本人眼中,福岛县更是截然不同于其他地震灾区,完全需要用另一种温度计测量评估。 理性与感情的“温度差”更令日本人纠结。京都清水寺住持每年挥毫写下年度汉字。2011年,日语中寓意“纽带”的“绊”字在绝对多数支持率下胜出。确实,为支援灾区,日本民间社会的震后总动员令世人钦佩。然而,踊跃捐献、出钱出力的另一面是,大多数日本人并不愿意接受东北灾区的地震海啸废墟垃圾。 日本共同社今年2月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6%的市区町村一级地方自治体不愿接纳灾区废墟垃圾,背后主要理由是当地居民担心焚烧废墟会产生放射性物质。 日本环境省的统计数据称,东北灾区宫城、岩手、福岛三县共产生废墟2253万吨,而至今已完成回收、掩埋最终处理的只占全部废墟的5.6%。只要去过上述三县,就能认识到,遍布灾区的废墟堆如果未能及时清理,震后重建重振云云只能是纸上谈兵。以宫城县为例,该县共有灾后废墟1596万吨,占东北三县废墟总量的70%,相当于该县19年产生的普通废弃物总量。也就是说,该县开动全部的垃圾处理设施,仅这些废墟就要处理19年。 在直接涉及福岛的问题上,这种“温度差”更加明显。一方面,日本各地经常大张旗鼓举行购买福岛物产展会。另一方面,媒体不时传出辐射未超标的福岛工业产品在其他区域遭拒的新闻。最近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日本冲绳县以担心核辐射为由,拒绝了日本东北青森县每年提供的雪(供冲绳造雪观景)。青森距离福岛核电站足有三四百公里。 争论和遗忘 这种“温度差”还出现在政界和经济界。围绕核电去留,代表日本大企业集团利益的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与经济同友会等其他一些经济团体意见相左。而在政界,围绕日本经济模式的再选择,出现以经济产业大臣枝野幸男与民主党政调会长前原诚司为代表的“路线对立”,前者质疑传统的经济增长追求,后者继续秉承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对于这场灾难的反思,“温度差”甚至能上升到形而上学层面的深刻对立。“第二次战败说”的论者们坚信,二战后,日本没有彻底反省和清算社会体制、组织架构乃至国民性的缺陷,这次特大灾难只是重新暴露了这些痼疾;而一些民族主义倾向突出的论客用“天谴说”等惊人之谈,试图把日本拉回战前的“纯洁”状态。 种种论调背后,恐怕最大的“温度差”还在于时间带来的温度差。 在地震主要灾区岩手县刚刚登录为世界遗产的平泉寺脚下,立有一出自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之手的日译碑文——“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当时间踏着不变的步伐流逝。关于这场地震,有些记忆或许强化,更多记忆将持续风化——即使当年天崩地裂。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