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全球地位日渐衰落 日本制造业走向何方?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家电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16 15:01:51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分析人士指出,电视机业务困境成为导致三大家电巨头巨额亏损的“阿喀琉斯之踵”。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泰国洪水等“天灾”导致部分家电生产的中断,增加了企业物流配送和经营管理成本,从而降低了家电企业的部分业绩。

    此外,2011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股市下跌导致日本出口市场需求下降,日元持续升值、愈演愈烈的欧洲债务危机让海外市场进一步“缩水”,海外市场恰恰是日系家电巨头的“生命线”。在海外市场,日系家电巨头越来越难与成本较低的韩国三星、LG等同行竞争。

    失意于互联网时代

    过去40多年中,日本借助完善的产业分工,在几乎所有工业领域都有数量庞大的企业,一度统治了全球计算器、电子表、MP3、相机和电视机市场,在PC与手机领域也具有强劲实力。

    这一情况的背后,正是高度细分的产业体系,但这骄傲的一幕,却被日益深化的互联网时代潮流冲垮。当全球IT产业的增长驱动由硬件转向互联网与软件时,美国、韩国等开始全面适应这一热潮,日本却固守着硬件地盘。

    在互联网时代,日本家电企业在技术方面进步不大,尤其是份额较大的电视机业务,整个日本电子企业都面临类似问题。从电视机到显示器,从平板电脑到智能手机,几乎每一个主要业务部门都未能持续创新,未能推出行业先锋产品。

    截至目前,在互联网领域,日本几乎没有一个傲视全球的巨头。互联网依托的是全球品牌,尤其是苹果、谷歌主导的移动互联网阵营,日本电子业在它们面前黯淡无光。由于技术本身的变化令日本制造商以工程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变得过时,就此而言,日元升值只是次要问题。

    当然,并非日本所有制造业的前景都一片黯淡——2011年的灾难提醒人们:日本在一些重要但通常被忽视的领域,如精密零件和材料领域,仍然具有相当优势——例如,仅日本半导体生产商瑞萨一家,就供应着全球汽车用微控制器的近一半产品,这一点令许多人感到吃惊。当生产这种设备(它负责移动座椅、锁门和打开电动窗)的工厂受到2011年日本地震的冲击而停工时,从日本汽车制造中心名古屋到美国亚拉巴马州的组装工厂都陷入停顿状态。

    日本零件制造商的优势,在2011年10月波音787梦幻客机的首飞中得以突显。该机型三分之一的高科技部件是在日本生产的。材料生产集团东丽供应的轻型碳纤维零件,使这一机型比过去的飞机更节省燃油。东丽不是索尼那样家喻户晓的品牌,但它也许能够代表日本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部分。

    出路在何方?

    日本电信集团软银创始人孙正义说:“劳动密集型产业无法令日本复兴……对日本而言,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唯一出路,而我们的政府政策还没有以这些产业为重心。”

    在支离破碎的电子行业,日本政府正努力加速整合,创造“国家冠军企业”,比如日本政府最近十分支持索尼、东芝和日立旗下小型液晶显示企业的合并,希望新公司能够更好地与国际同行竞争。

    一年多来,整合成为日本电子企业必经的自救之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