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根据日本民间艺术的内容可将它们分为神乐系统、田乐系统、风流系统、祝福系统、外来系统。
神乐
日本的神乐是一种为祈愿长生不老而举行的包括净身、求神消灾仪式、镇魂在内的艺术行为。日本人在神圣的地方设立神座,迎接神的降临,然后在神面前表演各种舞蹈。可以说神乐是日本民间艺术中历史最悠久的艺术。神乐又分巫女神乐、出云派神乐、伊势派神乐、狮子神乐等。
巫女神乐
这是一种由为神服务的巫女表演的神乐。巫女手持铃、扇或者杨桐枝而舞。巫女神乐实际上是遗留下来的神灵附身的形式,后来逐渐转变为祈祷舞。今天许多日本神社仍表演巫女神乐。岛根县八束郡美保关町的美保神社每天早、晚都有手持杨桐枝的巫女在正殿表演朝神乐、夕神乐。伊豆三宅岛御斋神社在举行八月祭(1月8日)时,巫女便在祠前和药师堂表演巫女神乐。手持铃儿的巫女踩着鼓点,绕场数周。在室外表演时,巫女用白纸包住铃儿舞蹈。奈良市春日神社的巫女舞历史悠久。此外,大阪住吉神乐的巫女舞、秋田县平鹿郡大森町八泽木的波宇志别神社的霜月神乐(11月7日)中的巫女舞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巫女神乐。巫女舞可由幼年巫女、妙龄巫女及老年巫女表演。有时男巫也参加表演。
出云派神乐
起源于出云佐陀神社的御座替神事的神乐。御座替神事是该神社每年一度更换神座的仪式。每年的9月25日举行。出云派神乐由七部舞蹈组成,即剑舞、清目、散供、劝清、祝词、御座、手草,由未加任何化妆的神职人员表演。七种舞蹈表演完毕,乘余兴还要表演一种民俗艺术。这种艺术是由佐陀神社的神主们根据神话和神社起源的故事自编的曲目。曲目包括式潘、大社、真切灵、严岛、惠比须、日本式、八幡、岩户、三韩、八重垣、荒神、住吉、武甕槌等等。一般情况下,须从这些曲目中选五个,演一个通宵。出云派神乐分布很广,从日本的中国地方到四国、九州、从东北地区到北海道的松前均有它的足迹。因地区不同称岩户神乐、神代神乐、太太神乐。
其中岛根县邑智郡樱江町八户、石见町山内的大元神乐(七年一度,11月2日至4日)、宫崎县西臼杵郡高千穗町的夜神乐(11月至12月左右)、高知县土佐郡本土川村的本川神乐(11月24日至12月14日左右)、琦玉县北葛饰郡鹫宫神社的神乐(4月10日)、琦玉县秩文市的夜神乐(12月3日至5日)都是有代表性的出云派神乐。
伊势派神乐
伊势派神乐发源于伊势神宫,是以“汤立”(洒开水)为中心的神乐。所谓汤立是指先将水放入汤锅内烧开,然后用洒开水的形式消除不洁之物的祈神消灾仪式。在举行汤立仪式的过程中伴有音乐舞蹈。由于它是在霜降之月(旧历十一月)举行的仪式,所以亦称“霜月神乐”。明治维新以后伊势神宫内的仪式便被取消了。但是长野、爱知、静岡县境内的山区每年12月至次年1月份仍要举行盛大的远山祭、余祭、洁身祭、霜月神乐、花祭等。这些神乐基本上保持了伊势神授的传统。
狮子神乐
狮子神乐是指头戴狮子头饰的人访问各个村子,为村民们祛病消灾、驱赶恶鬼、降伏火灾的神乐。奥羽地区的山伏神乐、番乐、伊势的太神乐就属于这一种。山伏神乐因地区不同称呼亦各异。以奥羽山为分界线,太平洋的一侧称山伏神乐、权限舞、能舞。日本海一侧则称番乐、狮子舞。岩手县稗贯郡大迫町大偿村的山伏神乐除了每年8月1日参加早池峰神社的祭祀演出以外,其余时间可不定期演出。曲目包括鸟舞、翁、三番叟、松迎等仪式舞。年寿、金卷、折蕨、天女等女舞。信夫、鞍马、曾我等番乐舞。岩户开、山神舞等神舞。普将、龙天灶神等灶神舞。还有插秧、耍猴、抓狐等狂言剧,传说共有69曲。
伊势的太神乐称伊势祈神消灾仪式。这种神乐是由戴狮子头的人到各家访问,为人们除恶鬼,这种仪式亦称代神乐。三重县桑名市太夫町的伊势太神乐现在仍有六组神乐组。除每年12月24日在增田神社的院子里公演外,还去近畿、北陆、东海、中国、四国等地巡回演出。狮子舞的曲目有铃舞、四方舞、跳舞、扇舞、吉野舞、短竹舞、剑舞、神乐舞等。太神乐一直受到村民们的欢迎。由于学习它的人很多,太神乐很快在日本全国各地扎下根来。如今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