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文化立国”展示日本另一面

作者:田野 文章来源:半月谈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6 10:59:18 文章录入:贯通编辑A 责任编辑:贯通编辑A

“文化立国”是日本政府致力于21世纪国家复兴的根本发展思想。经过10余年的准备,日本政府“亚洲前景战略会议”委员会于2007年5月通过了《日本文化产业战略》。从此,日本正式宣告终结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经济立国”国策,进入了“文化立国”的新阶段。(《半月谈》2011年第24期)


市场导向优先 公益建设并举


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深刻的企业模式烙印。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日本政府的主要工作有两点:一是加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立法,二是加强相关企业和从业者的利益保障。除此之外,政府很少插手企业行为。所以,日本文化产业讲究“首先要让东西好卖,卖出去之后再谈精神建设”,市场主导的特色可见一斑。


在此前提下,知识产权在日本受到极端重视。比如在和欧美出版商谈版权合作时,日本出版商经常采用的做法居然是把书翻开,按照插图谈,因为每张图片著作权所有人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这种做法曾经令全世界同行感到匪夷所思。


近年来随着电子出版物市场急速扩张,许多国家的实体书出版业受到巨大冲击。日本出版商却因《知识产权保护法》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如今在日本,无论哪家数码终端想推广电子书业务,都绕不开日本最大的版权所有者——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通过转让著作权,大日本印刷成为日本电子书市场获益者之一,相关作家再次得到一笔可观的版税。通过这类措施,日本得以确保文化产业可以发家致富,保证产业内部优秀人才层出不穷。


此外,日本政府也从经济等方面援助非盈利法人和非盈利组织,一方面维护了日本传统的文化习俗,保证了日本国民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消解了文化产业进行资本积累时产生的文化糟粕和垃圾,使得社会和经济有序并进。


相对于公益宣传,日本更多地将公益文化植根于受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电影和各类文化产品中。比如日本小学《语文》第一课就是讲公园里有一个秋千,来了一群小朋友,怎么玩?答案是大家排队一起玩。可以说,日本的排队文化就是靠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形成的。


坚持“内容为王” 保护乡土传统


近年来,日本社会对文化产业有一个新的表达,叫做“内容产业”。这足以表现日本政府、企业在发展文化产业时的主导思想——建立在强大商业链条基础上的“内容为王”。也正是有了这一主导思想,日本的动漫和电子游戏业才能够成长为支柱型文化产业。


所谓“内容为王”,就是以目标受众的需求为导向。在这方面,日本企业比政府的嗅觉灵敏。早在上世纪70年代,企业就发现动漫的主要消费群体是16岁到30岁的青少年。在企业的推动下,日本政府将动漫视作新的产业类型,通过政策扶持,将其从儿童文化产业中剥离出来。从此,“成长”“青春”“恋爱”“热血”等代表青少年心理的关键词,就成了日本动漫区别于全世界动画片的独特风格。如今,动漫业已经成为日本国内的支柱产业。


日本文化产品之所以风靡世界,除了满足市场需求,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从传统文化中发掘精髓。日本很多传统节日仍然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在日本各地采访,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各地保持完好的千年建筑以及延续千年的各种民俗活动。当地人对自己家乡充满热爱,对当地的文物古迹如数家珍。可以说,这种“乡土爱”,如果没有对文化景观的保护,是不可能形成的。


日本很现代,但民间最盛大的节日依然是各种民俗活动。比如东京夏季最盛大的活动是盂兰盆舞大会。日本各地还有代表性的民谣,涵盖了当地的历史、地理、物产等各种文化因素,可以说是口头传唱的民俗史。日本各地还会定期举办以各种民谣为伴奏乐曲的游行舞蹈大会。比如山形县的《花笠舞》、鹿儿岛县的《鹿儿岛小原节》等等。新华社东京分社所在的涩谷区惠比寿只不过是一条街道,但也有自己的代表性乐曲《惠比寿音头》。这些民俗活动使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此外,唱片公司要求大部分歌手学习传统的日本能乐,而德高望重的水墨画家也会给前卫的动漫角色作画。正是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帮助日本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特色。


今年9月,日本政府提出了“酷日本”计划,准备在2015年前以中国、印度等8个国家为重点,促进日本文化产品在这些国家的销售。该计划不仅包括动漫、明星、服饰等时尚文化,还包括饮食、日常杂货等生活用品,以及促进外国青年赴日旅游的措施,意在传达日本特有的审美观和生活哲学。(半月谈驻东京记者 蓝建中 王一凡)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