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假账骗取财政拨款
正当日本朝野为新干线项目举棋不定之际,时任日本国有铁路公司(简称国铁,JNR)总裁的十河信二力排众议,坚持要兴建一条新干线。
十河信二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曾在日本铁路局任职多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前夕,他来到中国东北,担任南满铁路理事。他曾主持在中国东北推出最高时速为130公里的“亚洲号”列车,车上配有俄罗斯少女担任服务员的豪华餐车。而当时大多数普通列车的平均时速仅为40公里。20世纪50年代中期,十河信二出任日本国铁公司第四任总裁,相当于铁道部长,随即着力推动新干线计划。
十河信二颇懂得用人之道,他任命岛秀雄为新干线计划总工程师。岛秀雄是一位天才的铁路技术专家,曾为提高列车载客量和运行速度作出过很多创新。十河信二力排众议启用岛秀雄,主要因为后者跟自己一样,坚信铁路交通并没有走到末路。岛秀雄认为火车完全可以获得与飞机相媲美的速度,只要他多年的梦想可以付诸实施,那就是多动力分散牵引模式。这与传统的“动力集中模式”迥然不同。
在岛秀雄的领导下,日本国铁开始自行研发“动力分散模式”的新型电气列车。动力分散系统每节车厢的车轮部都安装了驱动装置,将列车的动力分散到各节车厢,这样就不需要沉重的机车,车厢的轴重由此大大减轻,可以很好地加减速并在大坡度线路上的平稳行驶。这种动力模式降低了噪音和振动,提高了旅行舒适度,即使一部分动力出现故障,依然能够运行,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1957年,十河信二和岛秀雄的努力成效显现。他们在尚未改造的东海道窄轨上实现145公里的时速,打破了窄轨列车时速的世界纪录。两年后,他们将这个纪录刷新到163公里/小时。这证明了动力分散模式的优异性能,成为新干线列车采用电力车强有力的根据。
根据岛秀雄的设计方案,会计师计算出建设这条新干线需要3000亿日元。十河信二意识到这远远超出日本政府的承受能力,国会肯定不会通过这笔预算。于是,他不惜冒险命令会计师做了一份假账交上去,欺骗国会说整个项目费用只需1972亿日元,而且有办法从世界银行那里拿到贷款。接下来,明知世界银行明确禁止投资新干线这种试验性项目后,十河信二通过挪用其他铁路项目的资金来补齐建设费用。这种现在看来很明显的渎职行为,在当时却并不违法,因为日本国铁总裁具有“自由分配资金”的权力。
最终,十河信二通过老朋友、财务大臣佐藤荣作,于1961年5月顺利地从世界银行拿到8000万美元的贷款。事后证明,这8000万美元在耗资巨大的新干线计划中只占不到15%的比重。在这个过程中,十河信二被评论为“旁若无人般推进着新干线建设”。后来人们猜测十河信二此举的目的,是将国家的主权信用拖入新干线融资中,迫使政府无法轻易停止铁路的修建。
1959年4月20日,新干线正式开工建设,但建到一半资金就用完了。1963年5月19日,十河信二因需承担大幅超出预算的责任,无法连任已经做了8年的国铁总裁。但新干线项目已“生米煮成熟饭”,成了定局。十河信二于是对首相池田勇人说:“好了,世界银行的钱都借了,你看着办吧。”由于借了世界银行的巨款,日本国家的主权信用问题让首相别无选择,只能从国库中拿出巨额资金用于新干线建设。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