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日本韩国的猪肉价格观察与农业保护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新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5 8:05:36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制造些通胀 从改革前的工农收入比2.5:1扩大到现在的3.5:1,我们政府虽然取消了农业税等一些税费,但距离城市和农村人口收入持平,还有很远的差距。 为什么不靠大规模补贴和关税提高农民收入?日本和韩国在改变农村政策前,农民和我们的农民一样处于赤贫状态,但日本只用了10余年时间就扭转了农村与城市的收入差距,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2年起农村超过了城市,那时候日本的人均GDP不过2000多美元。在人均收入较低的时候提高农民收入,做到社会公平,并非不可能的事。当年日本能够做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而我国这些年却不断拉大,根本原因是政策不同造成的,尤其是政策背后的发展理论是不同的。美国对农业的巨额补贴也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可见,改善农民收入根本不需要GDP达到何种高度,只需政府代表农民的利益。 提高农产品价格是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甚至是解决我国经济问题的一剂良药。甚至可以说,不管消费者愿不愿意,农业生产要素价格,包括土地、农业人口和能源等价格提高了,农产品价格没有理由不提高。否则,农田就会变相流动到房地产市场,农民也会进城打工。 但世界各国的补贴农业经验,若一定等到农产品自发提价,未免是政策选择的不智之举。全世界都在大规模补贴农业,我们没理由把农民推到和澳大利亚、美国的大农场直接竞争的地步。大幅提高农产品价格成为鼓励农民种粮的唯一选择,这也使剩余劳动力的收入得以提高。沿着这个思路,人为制造些通胀,使农民的收入提高,甚至是改变经济结构的好办法。我们的问题是经济过于依赖出口加工业消化剩余劳动力,带动经济。所谓“制造通胀”就是把长期低估的要素价格扭转,使能源、土地、资源、资本等回归,使因为缺乏监管而忽略了环保成本以及劳工福利的生产过程增加成本。政府通过要素改革来逐步提升要素价格,并加强执行环保法和劳动法来提高生产成本。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