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谈日本人对地震的理解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21CN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15 9:27:23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发生里氏8.8级大地震,震中大约在宫城县以东海域,震源深度24公里,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冲击仙台、川口等地区。 在很短的时间内评估这场地震的情况是艰难的。余震正在继续,海啸会有多波袭击。死亡数字正在上升,目前大约500人左右;核泄漏的恐惧仍然挥之不去,虽然概率较小;次生灾害,例如火灾,时有发生。电视等媒体传递的画面是城市被淹、新干线停营、飞机备降、机场关闭、岸边尸体。但我们也发现日本抗震的高效。首先,预警系统在大地震之前起作用,这跟2008年6月同样发生在宫城县附近的里氏7.2级地震一样,日本提前十秒为震源30公里以外的地区做了多媒体预报。其次,日本的内阁牵头的多部门协作是高度有序的,无论是信息发布、部署力量救灾、扑灭次生灾害、利用社会组织网络、物资准备和灾情补贴等等。 如果谈到日本震波预警系统,不得不回顾日本战后整个地震预报史。日本也许是世界上最执迷于震前预报的国家,甚至比中国还狂热。1923年9月1日惨烈的关东大地震让逾14万人丧失,当时皇太子裕仁就鼓励科学界预测地震。战后日本更加视为“心结”,从1965年大规模资金投入,发展出一个庞大的学科构成和利益团体。不仅像中国一样,关注地震几天动物前兆、地层水压力变化,还发展出更加细致的门类:比如对地倾泻、伸缩的理解、水氢浓度、水质及溶解气体(结合火山喷发)的探测。中国唯一被国际承认的正确预报是1975年的海城,而日本也同样有一次辉煌,是预报了东海地震。日本的“地震前兆解析系统”盛极一时,但是 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给予临震预报者前所未有的打击,因为这些人在几天前还将兵库县列为“非强化观测区”。阪神大地震以亡人六千、数十万人流落街头、10万亿日元损失的代价彻底击垮了整个日本震前预报界30年的所谓“心血”。 痛定思痛,日本理性认识到地震不可预测,从地震预报 “脱身”,开始专注于震波预警。所谓震波预警,是利用地震形成时,破坏力较弱的P波传播速度比破坏力强的S波要快,先容易探测。而媒体传输用的电磁波的速度要远远高于地震波。速度的差异就会转化为时间的差异,也就是说日本人可以做到在震源地区比地震发生早3秒,而在震源30公里以外,可以多出至少12秒的时间。这12秒则是宝贵的“救生时间”,它可以提醒人们逃生、可以迅速切断化工厂、核反应堆、煤气、电源以及交通网络等等,从而降低次生灾害的发生。 日本人学会“共生性”目光而不是“规避式”的侥幸来理解地震,除了震波预警,日本人还提倡不同地区的“分级防御机制”,日本每年都会对主要的110个活断层带及主要海沟型地震进行调查,地震调查委员会就地震发生场所、规模、未来发生概率进行了长期评价, 并纳入到动态的“概观全国地震动预测地图”项目中,并鼓励地方政府、机构和民众来决定自己的防震方式。 每一次地震都是一种超越性的机会。关东大地震让日本人知道次生灾害比地震更像是“死神”,关东大地震次生灾害是火灾,据中村清二博士的调查,当时大火源共84处,陆军被服厂一地就烧死了在此避难的4万人。而阪神地震则让日本人更新了建筑结构的理解。当时,建筑物钢非常厚,却居然被水平剪切断裂。强梁弱柱的错误设计、建筑结构和地基的共振、结构布置偏心造成的扭转等等,才是造成大量伤亡的“凶手”。 《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等50多部跟地震相关的法典包含着日本人对地震的所有理解。即使我们不清楚这次地震最终会如何“创伤”日本,但是我们相信,日本人会用自己的素养来对抗这场地震,他们表现出熟练而超人一等的水平值得诸国学习。(本文来源:21CN网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