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传统的鼓艺表演形式——太鼓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搜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8 10:56: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幕后灵魂

  太鼓并没有像很多古老艺术那样逐渐萎缩甚至消失,而是随着时代发扬光大,甚至走向国际,这样的良性发展,要得益于一位太鼓艺术家—田耕先生。

  早年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的田耕其实不谙音乐,但他才思过人、观点激烈。1969年,田耕离校到佐渡岛考察乡土艺术。就是这一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却大大地触动了他。由于对太鼓的接触、了解,进而发展为热爱,不满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轻视和默然的他旋即在当地组织起鬼太鼓座,并且成为这个日后在日本最富盛名的太鼓组合的精神支柱与幕后灵魂。

  同时还是一位马拉松爱好者的田耕认为,跑步与音乐是一体的,都是人生戏剧与能量的反应,主张音乐与人的原始野性结合。他藉马拉松锻炼体能,视打鼓为原始生命力的抒发。鬼太鼓座成员在佐渡岛上隔绝俗世5年,精炼太鼓艺术,发展肢体语言,冀求完美的舞台呈现。而这种厚积薄发的行为也让他获得了应有的回报,1975年,鬼太鼓座在美国波士顿跑完马拉松后直接登上舞台,以三尺八寸大鼓演奏,从此蜚声国际。

  鬼太鼓座组合的乐器配置都很大众—传统的鼓为主奏乐器(最大的太鼓重350公斤),辅以尺八(类似竹笛)、三味线(类似三弦)等民族器乐、体魄健美的舞蹈。他们的演奏充满淳朴的民风与古老神秘的气氛。各种不同类型、大小高低、音色各异的鼓声,奏鸣出振撼心魄的乐响。不管听众的背景如何相异,都能在鼓乐声中动容。

  初听鬼太鼓座组合的演奏,会觉得节奏单调呆板,不善变化。只有细细品味,才会渐渐在这简洁、有力的鼓声中感悟出无以比拟的坚毅的力量。他们甚至会选择单一节奏的鼓乐长达数分钟之久,体现出一种无畏、坚韧,一往直前的音乐风范。这种没有多少花哨和技巧的做法,反而化繁为简、直抵人心。


  奔跑、敲击、舞动

  除了隐身幕后的创始人田耕,“座长”高久保康子则是台前英雄。乐团鼎盛时,她刚刚31岁,长得娇小玲珑,四肢清瘦,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很多人见到台下的保康子,都不会相信她会是鬼太鼓的领导者。然而她绝非可等闲视之的花瓶,一到舞台上,她便瞬间焕发活力,肢体舞姿柔韧有力、吹奏竹笛冷艳动人,及至挥击太鼓的狂放有力,让力与美天衣无缝地给合。

  鬼太鼓座的成功,也在于成员间刚柔并济、阴阳调和、全团凝聚一体。观者不会觉得是十几位演奏者在表演,而是宛若一人。听众与其说是在听鼓,不如说是在感受一种强悍。甚至是充满野性的神采。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太鼓的声音更贴近人性。因为是打击乐器,因而杂音很多,与经过多道处理的清澄声乐正好相反,太鼓的声音更为感性和生猛,对听者的触动更加短促、强烈。而击鼓者不论男女,用的除了头脑、记忆、情思外,还有富有张力的肉体活动,纯粹、清爽,身体变成器乐的一部分,因此十分迷人。

  三十年的演出历程,鬼太鼓座带给世界无与伦比的震撼和感动。他们曾由小泽征尔指挥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共同演出,也曾在美国用徒步巡演的方式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始于1990年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终于1993年马拉松长跑至卡内基,完成最后一场演出。全程共跑了14000英里,演出多达三百场,穿破121双运动鞋。奔跑、敲击、舞动,这些简单的重复赢得了全世界的观众,

  田耕逝世后,鬼太鼓座成员渡海重回他们的发源地佐渡岛,再次从那里出发,到达新总部富士市,重现马拉松巡演旅程。他们认为,唯有继续地跑步击鼓,才能慰藉在天国的田耕先生。

  当今的太鼓,在鬼太鼓座以及更多年轻组合的演绎下与时俱进,新元素源源不断。而演出的范围也早已扩展到全球,从洛杉矶到马尼拉、从巴塞罗那到约翰内斯堡……不同的人在各种音乐厅、广场、剧院听到了太鼓声。不知道他们是否如我在北海道听太鼓一样,战栗、震慑然后开悟。

上一页  [1] [2]  尾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