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仅三成受访者感到满意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小康》杂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4 14:23:35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近七成受访者对食品没有安全感

  2010~2011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

  调查显示,只有三成多人对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满意,九成多人认为中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近七成人对食品安全现状感到“没有安全感”,其中膨化及油炸食品是最不放心的食品种类,而吃到病死牲畜肉则是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文|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欧阳海燕

  尾随在小学生发现漂白蘑菇事件之后的,是中国消费者对于政府公信力的怀疑。对于官方给出的蘑菇合格率97.73%的检测结果,一家网站推出“信小学生还是信工商局”的投票,选择“相信小学生”的有1122票,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

  为了求真相,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主任何兵,带着自己的13个研究生,到北京六大城区的17个超市和市场买蘑菇,送相关机构要求检验。崔永元则不无讽刺地说,建议张皓同学任北京蘑菇质监局局长,孩子的视力好,看事看得清楚。

  这次公众情绪在年底的爆发,并不偶然,它经历了这一年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情绪的积聚。地沟油、洗虾粉、三聚氰胺奶粉再现、金浩致癌物超标……一连串的食品安全事件,动摇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整个社会中,弥散着一股不安的情绪。而大家把矛头指向了监管部门。

  2010年12月,《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调查,样本的东、中、西部分布为:36.7%、31.3%、32.0%。同时,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本次调查样本框的确定兼顾了性别、年龄段和收入分布。采用统计学误差估计公式进行估算,本次调查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上,可将估计误差控制在3.2%。

  调查显示,只有三成多(33.6%)的受访者对过去一年所在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满意。对于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超九成人(94.5%)表示存在问题。其中,超过半数(50.9%)的受访者认为“问题严重,需加强治理”,43.6%的人则表示“有问题存在,尚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基于对目前食品安全形势的判断,有近七成人(67.9%)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其中,超过半数(52.3%)的受访者心理状态是“比较不安”,另有15.6%的人表示“特别没有安全感”。

  其中,膨化及油炸食品、熟肉制品、酱腌菜、乳制品和鲜肉是中国消费者最不放心的五大食品种类。而病死牲畜肉、果蔬中农药残留超标、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如三聚氰胺、孔雀石绿)以及非食用油(如地沟油、泔水油、垃圾肉油)流入餐桌,则是中国消费者最担心的五大食品安全问题。

  逾九成人认为中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下中国人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次调查中,近九成(88.2%)人对此表示“关注”。事实上中国自1993年正式取消粮票,标志着票证所代表的物质匮乏年代过去,老百姓对于食品的要求从饱腹过渡到更营养、更健康、更安全,不过是十来年的事。对于共和国来说,在解决了人民的温饱之后,再来投入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从近年的情况看,这个体系在应对群众快速增长的食品安全需求上,感到了吃力。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阜阳奶粉事件、龙口粉丝掺假事件、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中毒、红心咸鸭蛋、致病福寿螺、日本毒饺子、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等,不断打击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本次调查显示,九成多(94.5%)人认为中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其中过半(50.9%)受访者认为“问题严重,需加强治理”。近七成人(67.9%)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其中15.6%的人感到“特别没有安全感”。

  58岁的吕秀琴(化名)毫不犹豫地在问卷上勾出了“特别没有安全感”。对于现在的食品安全形势,她感到危机四伏。退休以后,她从来不在外面吃饭。她不吃鸡肉,怕有激素;不吃蛋糕,怕有反式脂肪酸;不吃蜜饯,怕有添加剂;她不吃酱油很多年,怕是用头发做的。她也不让儿子喝牛奶,怕有三聚氰胺。她说儿子过去把牛奶当水喝,结果喝得乘公交车都站不住。儿子在一旁申辩说,那是因为晚上玩太多。吕秀琴整天盘算的是:现在还能吃什么?

  现在还能吃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无奈地笑了。他说,我们现在的食品基本上是安全的,但是这个观点总也不能牢牢建立。据农业部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报告,2010年前三季度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总体合格率分别为96.6%、99.6%和96.3%。“就算你不信,把不合格率加一倍,那还有90%的农产品是合格的呢。”陈君石说,我们现在不是一团漆黑。更何况食品安全问题哪个国家都有,只是发展阶段不同,存在问题的性质不一样。

  吕秀琴还是不信。不过她信电视里的养生大师,她囤过绿豆,也吃过生茄子。

  2010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技术中心教授胡小松在参加人民网主办的“食品安全,信誉与责任”高端论坛时指出,我们很多人在食品科学上是文盲,文盲加迷信。“你关注健康,要学会怎么样科学关注,所以提高消费者的素质,也很重要。”

  现在又有一种说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最大威胁”,中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认为这是不准确的。“国家对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使用限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这是经过风险评估的。按照国家标准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不会有什么危害,是安全的。”

  中国消费者动辄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感到紧张,这与政府公信力差不无关联。在漂白蘑菇事件中,公众几乎是一边倒地相信小学生,而不相信工商局。亲自去买蘑菇的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中心主任何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说:“以前类似这样的事件中,有关部门的做法不是先找原因,而是先掩盖事实。例如三聚氰胺事件,一直说安全、安全,让大家放心喝,结果出现问题的企业一连串。如果我参与这个调查,我也相信那个小学生。”

  本刊调查显示,对于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独立个人这四个发布方之中,“科研机构”获得的信任票最多,占比例43.5%,比投给“政府部门”的信任票高出16.6个百分点。

  食品安全问题其实还有另一重玄妙。在贫富分化加剧的当下中国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充当了社会矛盾的一个发泄口。一位纪实作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某养猪场,农户给猪喂瘦肉精,其肉色鲜红诱人,是专门为城里人准备的,而不喂瘦肉精的猪则留给自己吃。惊问:知不知道“瘦肉精”害人?答曰:知道,城市人有公费医疗,没事的。这或许是农民对于自己生老病死没有保障的不公待遇的些许报复。

  而对于城里人来说,他们内心积压了对于物价、房价、看病难看病贵、入园难入园贵、工资不涨等等问题的不满,而时常露出马脚的食品安全问题,或许正好是一个发泄的出口。

  超六成人对转基因食品没有安全感对于当前食品安全状况的心理反应,26岁的田小华(化名)选择了“比较不安”。本次调查中,和小华同样感受的受访者,比例占到52.3%,超过了半数。小华不像吕秀琴那样,对每一样食物都战战兢兢,但她平时很注意饮食安全。

  在超市买东西,小华会看食品包装上的配料表,最近她尤其注意反式脂肪酸。配料表中出现部分氢化植物油、精炼植物油、酥油、植物奶油、植脂末等字样的食品,她现在都很少买,过去她很爱吃蛋黄派、泡芙、薄脆饼,现在也都不吃或少吃。

  其实和小华一样,每位消费者都会有自己不太放心的食品种类。本次调查显示,在《小康》列出的蔬菜、水果、水产品、食用植物油、桶装饮用水等24类食品中,中国消费者最不放心的食品种类,排在前十位是:膨化及油炸食品、熟肉制品、酱腌菜、乳制品、鲜肉、罐头、速冻食品、食用植物油、方便面和蔬菜。

  而在注水肉、转基因食品、食物过期变质等13类目前大家非常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中,病死牲畜肉、果蔬中农药残留超标、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如三聚氰胺、孔雀石绿),以及非食用油(如地沟油、泔水油、垃圾肉油)流入餐桌,则被选为最令中国消费者担心的五大食品安全问题。

  值得注意的还有中国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本次调查显示,超六成人(62.8%)对转基因食品感到“没有安全感”,其中近两成人(19.7%)表示“特别没有安全感”。但同时,在13类大家比较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中,转基因食品又排在最后一名。也就是说与农药残留、违规使用添加剂、食物过期变质等等相比,对转基因食品表示担心的受访者比例还是最低的。

  “没有安全感,是因为不了解。不在担心的问题之列,是因为转基因食品还不像其他问题那样已经带来了切肤之痛。”小华说,但她也不会主动去购买转基因食品。2010年4月,《小康》杂志社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的受访者承认,对于什么是转基因不甚了解;但有接近2/3的人倾向于购买非转基因食品。

  在这个食品安全形势令人感到不安的年代里,有一部分人开始购买“绿色”、“有机”食品。本次调查中,有超过半数(54.7%)的受访者都表示“有时”会去购买“绿色”、“有机”食品,“经常”购买的比例则为16.2%。受访者中,四成以上(42%)对“绿色”、“有机”食品的安全性持“信任”态度。

  不过,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明确表示,有机食品绝对不是目前解决中国人食品安全问题的途径,哪怕是之一。“有机食品的价钱是非有机食品的几倍,即便在发达国家,有机食品也是少数人吃的。我们现在有13亿人,食品安全都要保障,我不能说只保障某一部分人,有钱的人,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近七成民众希望政府加强监管食物为什么不安全?田小华觉得当它们在农民菜地里的时候,就已经变得让人不放心了。几年前,小华回她的农村老家,就亲眼看见老乡们给西葫芦打针加速它的成长。“只一天工夫,一根小西葫芦就能长成手腕那么粗。”

  本次调查显示,对于食物为什么不安全,受访者投票选出的三大主因是:生产加工企业和个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丧失了道德底线(78.2%)、对违法分子的惩罚力度不(51.5%),以及政府监管不到位(48.6%)。

  相应地,要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受访者认为政府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69.6%)、加大对违法分子的惩罚力度(57.6%)和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40.8%),应是三大着力点。

  陈君石十分强调控制好源头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农药残留怎么不超标,很简单,按照国家规定来使用。”但在中国有2亿多农户、农业组织化程度还很低下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就很不简单。陈君石寄希望于农民自己成立合作社,或者有中介组织把农民管起来。他在中国各地看到有苗头,但认为要推广到全国还不是很快的事。

  尽管政府对食品监管十分重视,但“政府监管不力”还是每逢提及食品安全问题,老百姓都会抱怨的一点。本次调查中,只有20.5%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很大”或“比较大”,与之相比,则有45.2%的人认为“力度不够”或“没啥力度”。

  在这个问题上,《小康》采访到的几位专家,则与多数民众持不同意见。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在问卷上勾出了“力度很大”,中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选择了“力度比较大”,陈君石说,最近几年,我们在监管硬件方面的进步是很快的,我们并不比国际水平落后多少,应该说现在世界上大概还没有一种化学污染物或者添加剂在其他国家能够检测,而中国检测不出来。但我们落后的是软件,包括人的能力和一些管理方面的游戏规则。

  (感谢罗云波、张永建老师对本文提供的理论思路)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