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日本人的“型”文化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7 14:56:45 文章录入:刘磊 责任编辑:刘磊 |
|
日语里的“金型”,中文指工业用金属模具。但“金型”又不仅是一个名词,这个“型”字在日本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制品的型号、类型之外,乃至于人的血型。有的日本制西装内常带一个名签,可以写上本人姓名和血型,虽然听说它的用处在于发生意外需要抢救时防止输血事故,我总觉得还有为此人定性的意思。(大家或听说过日本人A型血居多,事实上A、O、B、AB四型血的日本国民比例约为4∶3∶2∶1,O型也并不比A型少很多)毕竟,个人血型与性格、气质之关联的理论首倡者即为日本学者古川竹二。这个与西方星相学比肩的学说之风靡程度,让战前的日军领导层竟一度想收集全军官兵的血型,推断每个人的个性与能力,进而重新编组他所属的军兵种,亦可见日本人心目中“型”之观念的重要。
“型”——顾名思义,含有模式化、精确化和门类化的三大特点。日本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迅速成长,离不开“型文化”的影响。在日本多年,每次搬家总要置办一些家具和用品,但购买时在规格上一般不用费什么脑筋,因为有周密的“日本工业规格”的规范在。比如去商场买一台燃气灶,你不用担心厨房灶台那个凹处的长宽能否容纳,它的“型”一定会恰恰好。
“日本工业规格”就建立在对“型”的强调基础上,它使得工业制品具有统一而精确的品质,也给市场树立了讲求秩序的规范。前面说到的血型性格论,实际上是想把对工业制品的要求推广到人身上,若能依照血型把人分门别类,就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龃龉矛盾,打造成一个内耗低、行动效率高的集团。不过,人到底是人,不是机器部件,所以,日军那个“血型部队”的“伟大理想”没几年就被放弃了。但今日乘坐电车或地铁,车厢内的液晶屏幕上还是会不断放映不同血型、星座者的当天运气好坏,偶尔和自己对照一下,倒也不失为路途中的一项小小消遣。
因为讲求“型”文化,于是,在“金型”上自然就要投注心力,精益求精。日本的“金型”制造者们并非是那些声名显赫的大企业,90%是工作人员在20人以下的小厂,称之为作坊大概也不为过。大企业的光鲜,要靠这些小厂的支撑。而小厂当中的佼佼者,也会成长为巨无霸,如同本田当年只是为丰田供应活塞环的小分包商。中国企业界流行的是“把蛋糕做大”、“打进500强”,可与其有一堆大而无当的“伪巨头”,不如出现一批日本式的中小企业,以坚强的技术能力和品质保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在中国的书店里,看到过一些日本的财经、企管、经营类书籍,常常闪烁着盛田昭夫、松下幸之助等赫赫大名。可是,我觉得更有参考价值的是那些有关日本“超强”中小企业的著作,他们的成功经验有更大的借鉴启发意义。在我居住的琦玉县,有家极小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资本金500万日元(30余万人民币),从业人员6名,却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铅球制造者。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以来,历届奥运会铅球项目金银铜牌得主全部指定使用该企业的制品。这间小小的有限会社,又何尝不是一个伟大的企业?
山田洋次导演的著名电影《清兵卫的黄昏》,故事背景是江户时代贫瘠的山形县,至今仍然是比较偏远的农业县,但那里有一家生产电源线圈的小公司,其产值占据日本市场的40%,60名员工年销售额30亿日元,是索尼、松下、三菱电机的供货商。该公司的社长上野说,他们也曾把部分生产转移到中国大连、广东等地,还包括监狱,但这种转移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成本,进一步加强技术开发,确立未来的优势。该公司目前正投入大笔资金,研发世界第一的自动卷线机,已经持续了6年。上野说,鉴于中国制品的品质和付货日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制造业的回归日本将是历史的必然。”这句话对那些美滋滋于招商引资、出卖廉价劳动力的中国人而言,无疑是一种警醒。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