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国宝屏风“情系中国”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美术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2 13:16:04 文章录入:刘磊 责任编辑:刘磊

 2010年6月12日,黄浦江畔驶来一艘日本的“遣唐使船”,满载着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之情,沿着先人的足迹,抵达中国上海。自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日本馆就成为热门场馆之一。被称之为“紫蚕岛”的日本国家馆,以“心之和,技之和”为主题,表现日本人对科技与环境、城市关系的独特理解。“紫蚕岛”内的展品更是突出了日本的文化理念,从中不难发现它们和中国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最让游客们备感亲切的是三幅日本屏风画,名为《风神雷神图屏风》、《四季花鸟图屏风》和《老梅图隔扇》,是日本参展方特意选送来的国宝级高精度复制品。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而日本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派遣大批留学生和求法僧来到中国学习是在中国的唐代。在此期间,绘画是日本向中国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绘画题材、构图,还是笔法、风格都沿袭了唐代绘画的模式。作为日本主要绘画形式之一的屏风画,就源于中国唐代。中国的屏风画在唐代已极为盛行,题材多样,传入日本之后,受到日本皇室贵族们的喜爱,成为彰显权势和地位的象征物。在日本,原本有一种室内的装饰壁画,称为“障壁画”。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屏风画同日本本土的障壁画相结合,经过改良和发展,形成了日本特色的屏风画。当时日本人称之为“唐绘”屏风,足以证明唐代绘画对日本屏风画的巨大影响。直至日本明治维新,日本开始学习西欧,不断进行变革发展,但是仍然没有摆脱中国绘画的模式。此次日本馆内的三幅屏风画就可以看出中国绘画对其产生的显著影响。


    《四季花鸟图屏风》,由雪舟(1420—1506)所作。在所有的日本画家中,雪舟无疑最富世界声誉。他曾到过中国的许多地方,游览多处山川江河的美景,在北京时曾向当时的宫廷画家李在等人学习绘画技法。雪舟以山水画见长,对花鸟画也非常精通,从此幅作品可见一斑。明代花鸟画以水墨写意为主,但是在明代初期,院体的工笔花鸟仍然相当盛行。《四季花鸟图屏风》就颇有明代初期边文进风范,工整艳丽,注重刻画花鸟形神特征。由于雪舟善山水,因此在他的花鸟画中也融入了山水的刻画,使他的工笔花鸟画略带些写意成分。在构图上还借鉴了山水前后景的层次感,他的花鸟似在山水中,花鸟与山水的融合独有韵味。


    《风神雷神图屏风》,是表屋宗达的代表作,被视为日本的国宝,原作藏于日本京都建仁寺。表屋宗达是日本装饰画派代表画家之一,日本装饰画派是追求趣味的一种装饰画风,在日本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日本的工艺美术有决定性影响,尤其是在染织、漆器、陶瓷等方面格外突出。装饰画派所表现的风格已经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对近现代日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影响较大。《风神雷神图屏风》是2曲1双屏风,表现了风神和雷神的形象。日本人对自然界诸神的崇拜有一定历史传统,此类题材在很多艺术形式中皆有表现。表屋宗达在历代描绘风神雷神形象的基础之上,融合前者之精华,将这两位风神和雷神腾云驾雾般的气势显现得淋漓尽致。此屏风画装饰意味浓郁,尤其是白色的运用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极富动感。


    纵观日本屏风画,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历代绘画的时尚潮流在日本屏风画中皆有体现。其中,受到唐宋绘画风格影响尤为突出。比如展品中狩野山雪(1590—1651)所作的《老梅图隔扇》,带有宋代宫廷花鸟画的富丽堂皇之趣味。宋徽宗时期的宫廷花鸟所呈现出来的风味正好契合日本屏风画的风尚,因此特别受到日本画师们的喜爱。他们借鉴此类绘画模式,再融入了日本审美情趣,诞生了极富表现力的日本屏风画。其实,这件作品所诞生的年代,应该处于明代中期,正是写意花鸟兴起的时代,文人情趣的艺术风格大行其道。虽然写意绘画的风尚也传入日本,在屏风画中也有写意成分的流露。但是相比之下,作为具有装饰意义的日本屏风画,更容易吸收唐宋绘画中的工整艳丽,更符合日本皇家贵族的审美趣味。


    本届世博会日本馆所展出的这些高精度复制品,是日本“缀”计划,即文化遗产保护计划之一。通过使用数码单反相机对文化遗产进行分割拍摄,使用宽幅打印机进行打印之后,再由画师用传统工艺进行修复,是现代技术与手工技艺的全新融合。这个计划是一种文化保护的先进手段,既能促进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对于破损严重的文物可进行修复,也能使流失海外的文化遗产得以回国,让国人近距离观赏。游客们在世博会日本馆中欣赏到日本国宝屏风画的同时,领略到中日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也了解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新理念和先进技术。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