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分析 日本“垃圾分类制度”
|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15 11:19:45 文章录入:刘磊 责任编辑:刘磊 | |
|
|
东京街头,正在一个一个整理易拉罐的人 日本垃圾分类制度实行多年,颇有成效,在中国也被津津乐道。可来到日本后,我却在垃圾面前彻底败下阵来。日子在垃圾分类面前卡壳,似乎有些令人匪夷所思,而这种切实的不适感引发对垃圾分类制度可行性和适用性的思考。 抵达东京后,我拿到手的第一份文件就与垃圾有关,12页图文版的《资源与垃圾的分类及丢弃方法》。几天下来,我小心翼翼地、按照翻看了无数遍的说明书,“积攒”了一堆“垃圾”:一袋可燃的生活垃圾,一大包塑料包装,一摞捆扎好的报纸,一包杂志,几个压扁、系紧的瓦楞纸箱,3拧掉瓶盖、撕掉包装的矿泉水瓶(瓶盖和包装扔到“塑料”类了),1个完整玻璃瓶,2个铁盒,1个坏灯泡和破碎玻璃瓶,1个洗净、晾干、剪开、压平的牛奶盒,2节干电池,1个废弃垃圾桶…… 记者所在的东京都目黑区恐怕是拥有全日本最复杂垃圾分类制度的地区了。从2008年10月开始实施新的分类处理制度,规定上述每一项都有各自的去处,不能“混搭”。当我在区政府找到一本超过500种物品的分类小册子后,不是惊讶,而是如获至宝! 按照规定,被丢弃的物品首先被分为7大类:资源、可燃、不可燃、粗大、空调电视等家电、家用电脑、其他等。我所在的街道每个周二和周五早上8点前,扔可燃垃圾;每个周四可以把被视作资源的塑料、饮料瓶、书报、玻璃瓶和铁罐分别投入到不同容器中,其中,书报需按报纸、杂志、瓦楞纸分别捆扎堆放;等到每个月的第二个和第四个周六,灯泡、金属小器件等不可燃垃圾总算离开了我。牛奶盒要放到超市去,电池按照普通干电池、纽扣电池、蓄电池等类别投到各自专业回收点,废旧垃圾桶高度超过30厘米,属粗大垃圾,已经没法如上“轻松”扔掉了。 这还远远不是该区垃圾分类和丢弃方法的全貌。一般来说,粗大垃圾应拨打相应回收中心电话申请回收,排队等待;家电需联系当时的卖家,电脑要找生产厂家,万一商家倒闭了,要找专门的回收中心咨询;液化气、灭火器、钢琴等的处理方法要咨询之后方能确定。 事实上,日本各地往往有各自的分类和回收规定,很多地区并没有如此复杂,即便同样是在东京。垃圾分类制度倡导了一种减少垃圾(Reduce)、重复利用(Reuse)、循环(Recycle)的“3R”生活方式。很多日本人在购物时,在考虑后面垃圾处理的问题,尽量避免浪费。更有日本朋友建议我要主动购买再生纸,切身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 的确,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是日本循环型社会重要标志。我对垃圾分类的强烈不适感有习惯的问题,与在日本痛苦的经历相比,在中国扔垃圾几乎可以用幸福来形容。中国尚缺乏对资源的大规模有效回收再利用,但日本的处理方式,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就个人和家庭而言,目前就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炎炎夏季,生活垃圾每周只能扔两次,后果可想可知。生鲜垃圾在家中腐臭发酵,并由此导致很多卫生问题。 其次,日本对垃圾分类习以为常,倡导稍稍花一点功夫,垃圾变资源。可即便社会资源配套了,在中国大城市,很难想象一个为生活整日奔波的家庭或个人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应付如此复杂的垃圾处理问题。事实上,由于分类方法复杂,日本人也不能百分百遵守。在垃圾回收点,能看到处理不当、不应出现的物品,比如带瓶盖或包装纸的矿泉水瓶,丢弃的手机等。 最后,清洗垃圾和节约水资源的问题。在日本,饮料瓶、食品包装等,一般需用清水洗净后再丢弃,确切地说,这是在清洗资源。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不是对水资源的浪费呢?日本水资源相对丰富,污水处理系统先进,而中国很多城市尚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饮水、灌溉目前比清洗垃圾更重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垃圾分类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怎么分,还真是个问题。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