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华人眼中的日本防震术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南宁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27 10:26:57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记者黎焱)4月15日至21日,南宁新闻代表团在日本熊本县、宇城市等地出访期间,正逢中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陪同的翻译老王,一见到来自国内的“老乡”,便主动聊起地震话题。老王是一名旅日多年的华人,在他眼里,日本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但也因此“震”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震救灾经验,值得世人借鉴。

 

  频震“震”出的防震意识

 

  老王来自天津,上世纪90年代到日本东京留学,学成之后留了下来,做了一名翻译兼导游。

 

  一见到南宁新闻代表团的中国“老乡”,老王就主动谈起了国内刚发生的青海玉树地震。这些天,日本的许多报纸都在报道玉树地震的消息,不少华人团体还走上街头,为国内灾区同胞募捐。

 

  日本列岛正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与中国汶川和玉树地震不同,日本地震虽多,但死亡人数却很少。老王举了个例,2008年6月14日,日本东北部曾发生7.2级强烈地震,死亡人数不过10人。而玉树地震截止到25日下午,死亡人数已达2220人。

 

  “分别就在于日本人骨子里就具有的防震意识。”老王一语道破。

 

  日本人的防震意识非常强。每年9月1日是日本防灾日,8月30    日至9月5日是日本防灾周。在防灾日和防灾周,各行各业都要进行各种形式的防震演习。

 

  日本还特别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防震救灾意识和技能。小学每月都要进行防震演习,目的是教会小学生在真正遭遇地震时不慌乱,懂得规避和自我救助。

 

  进入日本任何一户人家,几乎都可看到一个防灾应急箱。里面备有超薄雨衣、饮用水、压缩饼干、蜡烛、应急哨子等应急必备物资,大致可以满足地震后幸存人员的自救需要,最大限度地延长等待救援时间。

 

  预警系统助人们逃离危险

 

  日本人的防震意识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每个角落。代表团在日期间的一些见闻,印证了老王的观点。

 

  4月15日,一进入熊本县政厅为我们安排的宾馆,就可看到醒目的地震避难通道指示牌。走进房间,桌上摆放着紧急避难说明书,详细说明了避难通道和避难常识。

 

  第二天凌晨5时许,屋顶广播系统突然响起一连串急促的日本话语,将还在睡梦中的人们吵醒。事后一问,原来在日本,酒店里一般都装有地震预报演习系统,震时发布警报,平时根据需要在不同的时段组织客人进行地震逃生演习。

 

  短期地震预报是个世界难题。日本另辟蹊径,研制一套地震预警系统,系统可利用地震发生后纵波和横波的时间差,在破坏力大的横波到来前几秒至几十秒监测出地震的震源、震级,并利用电视、广播等不同媒介及时向各机构和居民发出警报。

 

  这套系统在日本最近两次较大的地震中开始崭露头角。2007年7    月新潟地震,收到地震警报的铁路和建筑部门紧急停运列车、中止起重机作业等,避免了更大损失。2008年日本东北部的强烈地震,日本气象厅在探知最初震动的4秒后发出了预警。靠近震中的岩手县奥州市和宫城县栗原市,预警与强地震波几乎同时出现。但在离震中稍远的仙台市,预警发出10秒后才出现强震动。就是这宝贵的10秒,大大减少了地震中的伤亡人数。

 

  新建建筑抗百年一遇地震

 

  在熊本县,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房屋多为平房或2层楼房。只有少数办公、商用建筑超过4层。

 

  当地官员告诉我们,日本的国土面积约37.8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是一个人口密度相当高的国家。

 

  但为了防震、防台风等,国家严格限制建筑物的高度,对2层以上的建筑有着非常严格的审查标准和手续。只有东京等一些大城市会出现高楼林立的现象。

 

  也正因此,日本除了限制楼高,还特别注重建筑物的抗震性。对建筑物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日本的《建筑基准法》规定,新建建筑必须达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的抗震强度。

 

  在老王眼中,日本人建房子有点类似于搭积木:先造圈梁、大梁和构造柱,搭好了房架子,再将预制墙体材料“填充”进去。

 

  为减低倒塌房屋造成人员伤亡的可能性,日本民用建筑房顶和墙多是预制的 “整体结构”,采用轻质材料,内部是类似石棉一类的充填物。

 

  这样的房子即使倒下来,被困的人也能利用自己的力量破“房”而出。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