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日本石见银山何以成功“申遗”?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法制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3-30 13:31:31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本报驻东京记者 张超 石见银山是历史上日本著名的银矿,2007年7月石见银山遗址成功申遗,成为目前日本最新的世界遗产。石见银山矿区约有300公顷,冶炼本需大量的薪炭,但矿区内一直保持着森林郁郁葱葱,除了不时可见的狭小坑道外,看不出任何矿山迹象。与自然共存在石见银山申遗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环境因素使申遗转危为安 石见银山位于日本的岛根县,自1526年发现蕴藏银矿以来,持续开采了400年,采用“吹灰法”冶炼出纯度很高的银。石见银山位于当时的佐摩村,因此这里出产的银也被称为“佐摩银”,据推测17世纪前期,石见年产银约38吨。当时日本银产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石见银山。 在申遗过程中,日本政府最初主要申请理由是石见银山对东西文明交流的贡献,以及当时领先的冶炼技术,但是文化与技术的理由并没有打动世界遗产评审委员。2007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证明石见银山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理由并不充分,建议“推迟登录”。教科维组织对申遗评价分为4等,“推迟登录”为倒数第2的评价,这是日本在所有申遗项目中首次获得的这么低评价。 那时距最终投票只有不到两个月,此前全球380个世界遗产中只有极个别特殊例子成功由“推迟登录”转为“准许登录”。石见银山申遗前景一片黯淡。 中村俊郎在石见银山所在的大森町经营一家义肢工厂,义肢工厂与旅游业无关,不会因为游客的增加而扩大客源,但是他却对申遗充满热情。申遗是中村多年的夙愿,他曾为此资助了大量的资金,还成为日本申遗代表团的成员。 中村介绍,看了评审委员会评价理由,感觉评委并没有理解到石见银山的内在价值,石见银山与此前登录为世界遗产的矿区存在显著不同,石见银山没有使用火药开山,而是由人工开凿众多狭小的通道进行开采,另外砍伐树木为冶炼提供木炭是有序进行的,而且还有规划地补种树木,没有乱砍乱伐,生态环境一直保持良好。日本代表团随后将申请理由放在了强调矿山与自然共存上,在全球变暖的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这个理由获得了评审们的共鸣,在同年6月底的正式投票中全票获得通过。 旅游开发考虑与自然协调 登录为世界遗产后,石见银山的游客由原来的每年3万人增加到了15万人。石见银山因与自然共生获得了世界遗产的认定,旅游业也需与自然协调。石见银山几公里长的可供参观的地方,严格禁止机动车入内,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或租用人力车。导游等工作人员会随身带着袋子,在景区内偶尔见到杂物都会收集起来。石见银山现发现了大大小小600余处坑道,有矿工使用的,也有排风或排水的。这些坑道大部分维持原样,禁止入内,只有一条在坑道口附近稍加拓宽后对外开放。 石见银山主要所在地大森町人口不足500人,有一条古风犹存的街道。松场登美女士在这里经营一家服装店,服装从织、染到裁减都采用传统的手工制法。她还花巨资修缮了一处破旧的武家旧宅,修旧如旧,作为民宿使用。她希望大森町能维持恬静的生活氛围、传统的生活气息,保留自身的特点,虽然申遗可以带来更多的客源,但是松场担心过多的游客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中村曾表示,旅游开发与申遗是两个不同概念,申遗后如果环境遭受破坏将会取消世界遗产的认定,这应会促使本地人具有紧张感,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