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是什么创造了日本文化
|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凤凰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8-27 18:49:12 文章录入:贯通编辑B 责任编辑:贯通编辑B | ||||||
|
||||||
什么创造了日本文化?这是日本学者加藤彻今年二月出版的《汉文的修养》一书的副标题。这“汉文”二字如何翻译,我颇费斟酌。“汉文”这个词很难翻译,因为它指的是白话文运动之前的中国文言文,并且书中“汉文”二字不仅指的是文言的形式,它同时包蕴着用这些文言文记录的丰富的古代中国文化和思想。 是什么创造了日本文化?加藤彻很明确的回答:汉文曾经是东亚的世界语,是日本人教养的大动脉。
加藤彻的这些话,都是有来历的。比如“汉文曾经是东亚的世界语”,让人直接想起的,就是始于十七世纪的朝鲜通信使赴日本。从1607年到1811年,先后有12次朝鲜通信使出使日本。每次通信使到日本,都和日本知识分子进行过文化交流,那方法,是汉诗唱和。看似小小的浅斟低唱,却是关系国威的场合。最初参与其间的日本人,非常苦恼于自己的汉诗水平过低。这种情况后来渐渐得到改善。随着日本人汉诗创作水平日渐提高,据说朝鲜派遣通信使,后来也不得不选择汉文修养和汉诗创作水平比较高的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已经久违了的汉文旧日的风光。 再说汉文“是日本人教养的大动脉”这句话。汉文自战国时代起逐渐传到境外。历史上,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和东南亚部分地区,都曾经普遍使用汉字做基本的表达工具。但在今天的越南和朝鲜半岛,汉字均已经先后被取代,日本是目前除了中国之外唯一大量使用汉字的大国。在加藤看来,汉文给日文输送营养,带来生机,本身就是日文的组成部分。 仅以中世日本而论,离开镰仓幕府时代的日莲和尚,是说不清今天的日本佛教的。而日莲的代表作《立正安国论》,就全是用的汉文。“旅客来叹曰:自近年至近日,天变地夭,饥馑疫疠遍满天下,广迸地上。牛马毙巷,骸骨充路。招死之辈,既超大半,不悲之族,敢无一人。”这样的文章,日本人读得懂,我们中国人读来也马上就明白。有人说那只是和尚的事情,进入幕府时代的武士,可能就没这份修养。却说1331年日本后醍醐天皇决定倒幕,事泄被流放隐岐岛。武士儿岛高德追到岛上,在天皇常经过的庭院樱树上,刻下了两行字———天莫空勾践,时非无范蠡。后醍醐天皇看后微然一笑。刻的人清楚,看的人明白,君臣间就这么传达了“卧薪尝胆”的心事。日本的历史,如果没有汉文会怎么样?没有了汉文,日本历史就会失去很多闪光的时间和空间。 到今天,随着历史发展,一些日本人主张孩子从小大量学习汉字,认为这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大有好处,特别在今天日本语面临外来语强烈冲击这一现实下,教育孩子早学汉字已经与保卫“纯洁的日本语”挂上了钩。 那么,对于今天的日本人,汉字、汉文究竟是什么?加藤彻的回答是:汉字、汉文是米,是酱汤是茶是大萝卜,是“日本文化丰富的可能性”的一部分。有的人认为,汉文只不过是外国语,所以应当加以排斥。加藤彻反问道,大米、萝卜也只不过是从中国大陆传来的农作物,所以我们提倡不吃大米、萝卜怎么样?日本人没有可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排斥掉大米、酱汤,排斥掉茶和大萝卜,也没有必要排斥汉字和汉文。汉文是“东洋人”智慧的结晶,对于日本人,汉文就是米,只要它有营养,好吃,吃就是了。 在古代,中国人、朝鲜人、越南人、日本人、琉球人之间,曾经使用汉字汉文相互沟通。在用嘴说不清楚的时候,他们通常拿出笔和纸,一笔一画写出来,马上就明白了对方的想法。那么,在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汉文的命运会不会有新的变化呢?加藤彻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由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成员在日本发起建立的“世界汉诗同好会”的网站上,格律诗爱好者们早已经跨越国境在进行交流。也许,借了网络时代的技术力量,作为“东洋人”共同修养的汉文,能够重新掀起自己的浪潮。 一个日本学者对于汉文世界的上述想象,站在我们今天的立场上看,可能多少有些峭拔。但当我们思考东亚文化的未来发展时,这样的思路,是否也具有某种参考价值呢?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