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从汉学家到日本通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8-18 17:22:17 文章录入:贯通编辑B 责任编辑:贯通编辑B |
|
非双胞胎,而是对立体
在东京工作的头一年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光。每天7点至9点,我都会请日本教师教我日语,而后,翻译会告诉我当天的报章内容,陪我收看电视新闻。报纸上的方块字帮助我囫囵吞枣地看懂标题,挑出最有价值的内容。 一年后,我成了日本通,能够就该国的所有重大事件发表评论。然而,我似乎很难得到同胞的认可。苏联外交官、情报人员、新闻记者私底下都有些不屑:“这个欧福钦怎么可能参透日本?他学的可是中文……” 两年后,他们不再置疑,而是开始重视我的意见。中文是东亚的拉丁文。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经常令我在日本人面前大出风头。 我找到了报道日本的捷径。我希望从日本人的思想、世界观、人际关系准则中找到它实现战后经济奇迹的动力。我萌生了探究日本心灵之旅的念头,《樱花绽放》一书应运而生。 两大区别 在探究日本民族特性的时候,我一直试图将它与中国进行比照,发现两国的差异超过了共同之处。我在日本待了5年,而后又前往中国7年,终于意识到自己最初的想法是错误的,中国人与日本人虽然肤色、眉眼甚至文字都很相似,但并非孪生兄弟,他们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 夸张地说,中国人是亚洲的德国人,逻辑性与理性贯穿其行为始终。日本人则是亚洲的俄罗斯人。他们是用心而非智慧来生活的,情绪与直觉时常占据上风。这一区别或许源于其对自然界的看法。 在中国人看来,人是造物主,是世界的主宰,物质是人类的奴隶。日本人则不会将意志强加于物质,而是尽力去追寻其本真。两国美食便是该差异最鲜明的体现。在中国,这是一门炼丹术,厨师们孜孜以求的,是用闻所未闻的食材去烹饪出奇迹。而在日本,这是一门杯碟上的静物写生艺术。 但最主要的物质是人。在中国人看来,性格是可以也应当重新塑造的。孔孟哲学促人不断进取。鲤鱼跳龙门是中国人熟悉的图画,逆势而上、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这是图画背后的寓意。而日本人则自比木材流送工,讲究的是机缘,找准时机,顺流而下。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就是宗教,而日本人的宗教是美学,他们崇拜自然,懂得欣赏春日繁樱、秋日红枫,用各种形式追求美。不过,同为东亚民族,两国人民都相当自律、崇尚礼法。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力图从人际交往中寻求和谐。两者都将公共利益置于个人福址之上。两国人都认为真理是一座高峰,有很多条道路通往那里,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追求真理之路。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