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现“大龄化”倾向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大众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8-7 21:04:43 文章录入:贯通编辑B 责任编辑:贯通编辑B

        尼特族(NEET)又称啃老族,指的是那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靠父母养活的年轻人。近些年在日本,尼特族的数量不断增加,据官方最新统计,15至34岁的日本尼特族已达64万人,他们日益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出现“大龄化”倾向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日本少子化大臣小渊优子在7月3日的阁僚会议上,公布了今年的日本《青少年现状和对策白皮书》。其中提到,日本尼特族已经增加到了64万人,比去年多了两万,而且有年龄层次逐渐增高的倾向。其中15至24岁的尼特族有26万人,25至34岁的则有38万人。白皮书指出,与往年相比,今年高年龄层的尼特族增加了3万人,这说明一旦当上啃老族就难以重返社会工作。白皮书还指出,那些上学时经常逃课,甚至中途辍学的青少年,最容易成为尼特族。

  尼特族现象已日益成为日本社会的一大问题。特别是那些大龄尼特族,他们脱离社会时间太长,年龄不占优势,主观上也不愿融入社会,所以很难找到工作,年过30仍向父母伸手要钱。那些家有啃老族的老一辈日本人,只好将全部积累“投资”给下一代,让人感叹一代不如一代。

  尼特族的婚姻大事也很成问题,经济上不能独立,再加上和外界没有什么交往,根本无法找到意中人。有的尼特族好不容易结婚了,婚后却依然“啃老”,让父母出大笔钱为自己买房子。

  记者的一位日本朋友的弟弟就是尼特族,年近30,虽勉强念到大学毕业,但找工作数次碰壁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只是热衷于在电脑上玩游戏,极少出门,也不多言语。朋友担心弟弟久而久之会产生精神问题。父母也忧虑,长此以往儿子没有经济能力,父母年龄大了也负担不了他一辈子。

  尼特族博文如梦呓

  没有工作,也没有多少朋友,心里自然会很空虚。很多脱离社会、整日无所事事的尼特族便将网络当成惟一的精神寄托。在日本的网络上,尼特族的博客总是颇为热闹,成为独特的风景。他们害怕与人交往,只好在虚拟世界里“胡言乱言”,寻求自我安慰。

  《青年参考》报记者浏览了一个叫做Ameba的日本网站,里面有个名为“猫痉挛”的博客,博主就是位自称对陌生人十分恐惧的女尼特族,她时常在博客上谈自己的日常生活:“听说有人变成尼特族后,体重增加到100公斤,连房间都走不出去了。我还好,当了尼特族,还注意控制体重。但是我睡觉时间太多了,白天睡觉,晚上也睡觉,看来不胖起来很难了。听说早上吃香蕉可以控制体重,我就照做了。没有工作,即使在厕所里呆上几个小时也没问题。”

  另一个网名叫“做梦成为正式社员”的尼特族,总是在博客中写他做的各种奇怪的梦,比如“今天做梦去一家大企业面试,我夸夸其谈,一下子被录取了。月收入30万啊。但突然被惊醒了,原来是母亲来叫吃饭”;“做梦中了大奖,得到3亿日元”等等。

  很多尼特族沉浸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专门在博客里写如何打游戏,如何在网上与人论战。还有的博客看上去异常悲观、忧郁,字里行间充斥着“死”、“恨”、“自杀”等话题,让人看了不寒而栗:“偶尔出去买东西,店员看我时的表情好像很轻蔑,是不是对我有戒心呀?”“我年过30还没有工作,是不是该早死呢?”一些尼特族一天要写5篇以上博文,大多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是梦呓一样的忧郁内容。

  尼特族为何会增多

  为何尼特族人数会持续增加?一些日本学者从社会心理学方面给出了原因。有专家称这是日本人固有的“对陌生人的恐惧感”影响到了年轻一代。同时,在日本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过于单调,这也有碍于青少年接触和认知社会,他们不知道该怎样与人相处,在生人前很紧张,说不出话,不敢直视他人,于是更倾向于自我封闭。

  当然还有经济上的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破碎,失业者增多,又恰逢日本战后第二个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纷纷走上社会,同时,越来越多的已婚女性也出来工作,最终导致求职者过剩的局面,年轻人就业变得非常困难,如此状况持续到2003年。这些社会环境和经济因素,成为尼特族增加的重要原因。

  近年面临求职的日本年轻人一直处于“就业冰河期”。从2004年开始,日本企业逐渐开始增加人员,但是尼特族们求职时,只要履历书上记载着一段“空白”,企业往往就会把他们拒之门外,造成尼特族越来越难以融入社会,向“高龄化”发展,一些人甚至自暴自弃。据横滨市2008年的调查,80%的企业表明不原意录用尼特族。

  为了防止出现更多的尼特族,日本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兵库县为了防止辍学者脱离社会,变为尼特族,专门开设了全住宿制、管理宽松的学校接收他们。大阪还有个催眠治疗机构,据称是通过改善睡眠让学生增加与人融洽相处的能力,但治疗价格不菲,一小时6000日元(约合427元人民币)左右。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