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危机中日本生存之道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新浪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13 19:11:51 文章录入:贯通编辑B 责任编辑:贯通编辑B

        日本人在这场经济危机中不是输得最惨的那一个。在本轮经济危机中,日本人手里还握有很多现金,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抄底的机会。拿他们自己的话来说,趋利避害的“过冬本领”得益于日本已经经历了太多苦难。在至少经历过的五次较大的经济危机洗礼后,日本企业也练就出一副独特的、面对困局的身手。

  不久前,在清科集团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 尾崎一法这位有26年投资生涯的投资家,针对经济危机赐予日本人的经验和教训接受了《投资家》记者的专访。

  生于忧患,死于泡沫

  日本人似乎天生具有很强的危机感,他们看上去总是忧心忡忡。抛开岛国的国民性不谈,1970年代后多达五次的经济危机,更是强化了这个民族的忧患意识。1989年之后,日本经济确实像是一位长期患病的老病号,在稍有一点好转的迹象的当口又遭逢新一轮病毒的侵袭。而日本企业也总是马不停蹄地去创新、去变革,去适应从波峰到谷底的改变。这种死去活来的多回折腾,让居安思危几乎成为日本企业家的本能。

  1983年就开始进入投资行业的尾崎一法除了盘古创富董事长兼CEO的身份外,还兼任日本私募协会董事和日本风险投资协会副会长。他总结,战后的日本一共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1989年的房地产泡沫、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以及最近的全球金融风暴五大经济危机。除了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其他的四次他都亲身经历过。五次经济危机中又以1989年的泡沫经济最高峰后的泡沫破裂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创伤最为惨痛。

  “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一路垂直飙升的房价和股价让日本举国欢腾。”尾崎一法形容说。1989年东京的地标建筑东京帝国广场一平方英里土地的价格,竟然比整个加利福尼亚的土地价值还高。一个东京都的地价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日本的股票市场也于1989年12月达到了38916点的高峰,市盈率达到了70多倍,美国同期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只在15倍左右。

  房价、股市的暴涨与银行超速扩张紧密相连。上世纪80年代也是日本银行业最具扩张力的时代。当时,全球银行市值排名前十中日本银行占据八家。从政府到民间一种压抑多年的情绪被突然释放,日本国内“收购美国”的口号叫得天响;经济景气预期被严重高估。于是,银行支持信贷,日本企业很容易就可以借到钱,在全世界买下他们认为划算的资产。1991年,被视为纽约心脏的帝国大厦也被东京亿万富翁横井英树以4000万美元收于麾下。

  而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后,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爆发开来。急剧的金融自由化、缺乏正常的监管标准和管理,成为引发高速经济扩张后日本资产的价格通胀以及后来不良贷款问题全面爆发的根本原因。

  “日本人此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来处理那次经济危机之后的坏账问题。1989年泡沫最多的时候日本有十几家大银行,如今只剩下三四家,有的垮了,有的被兼并,整个行业出现很大的重组。”尾崎一法说那时倒闭的金融机构层出不穷,到今天为止,不管是日本瑞穗控股,还是东京三菱日联控股,仍然为长久无法得以解决的滚雪球般的债权毒瘤而苦恼不已。

  尾崎一法总结,日本企业经历过那次经济危机后开始变得非常小心。泡沫之后,日本经历了超过15年的经济停滞。2003年4月,股票市场跌至最低,为7607点。某些地方的土地和不动产价格甚至下跌超过85%。据估计,1991年到2001年十年间,日本损失财富达到1200万亿日元,接近日本 1989年GDP总量的2.7倍。

  他说:“日本人经历过这些危机之后的投资变得非常谨慎。所有的教训都告诉日本企业,经济危机中很大的风险集中于房地产,而受重创后的房地产又将直接拖垮银行业。所以,一般日本企业不会轻易向银行贷款,也不喜欢投资房地产。一旦银行自身难保就会逼企业还钱,企业就可能因此灭亡。”

  可以观察到,由美国次贷引发的这一次经济危机中,日本企业海外投资所受的损失比例较小,这正与他们屡经危机后恪守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有关。

  危乃机,变则通

  纵观被称作“日本病人”的日本经济所经历的长达十多年的艰难调整中,日本的企业和个人表现的不同寻常的耐受力和调整力最为可贵。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几乎所有投到亚洲的资金都集中投向日本。那时候,美元兑日元(92.03,-0.3700,-0.40%)达到1:80,美元兑日元从1:360到1:80。这个汇率的概念相当于中国的大概1美元兑换2元多人民币,可否想象这是多可怕的一个数字?”尾崎一法报出“1:80”的数字来佐证日本惊人的耐受力。

   “日元的大幅升值对企业打击很大,损害了日本制造业的对外竞争力。很多企业从此开始学会进行较复杂的外汇操作,避免外汇变动对其的打击。”尾崎一法指出,“日本企业不一定需要委托银行等机构,本身就对外汇很敏感,随时在做一些回避汇兑风险的举措。日本的知名大企业如丰田汽车、松下电器早就实施了海外战略,海外总部组织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有效地发挥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也成功地化解了汇兑风险。”

  日本企业还利用外汇市场汇率调期的方法保值和避险。然而这种方法只有在汇率市场动荡不大且周期比较长的时候,才会有些效益。于是,日本企业采用了一个特殊方法,拟定一个本企业内部的日元兑美元的预期升(贬)值目标。在安排某一时期的生产和出口计划时,都要参考这个汇率适时调整,灵活反应,更为有效。

  此外,在经历一轮又一轮的经济不景气洗礼后,大多数日本企业都习惯将获得的盈利除了一部分配息给股东外,多数都保留在公司。很多日本大企业保留的盈余甚至是资本额的几十倍,用以增强企业在经济危机时的应对能力。

  对于以危机为契机的日本企业来说,每次的危机似乎都是上位的绝佳机会。尾崎一法认为:“日本企业除了从经济危机中得到了教训,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危机正是对社会进行构造性改革的好时机。”

  日本企业很会过冬。“现在回过头来看历经数次危机后的日本,产业井井有条,企业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都变得更好。今天中国很多沿海的外贸公司会因为经济危机而倒闭,但中国真的那么需要这些公司吗?中国企业应该往上游走,往资本集约性企业发展。优胜劣汰永远是不变的法则。对于附加价值很低的代工企业,该淘汰就淘汰,活下来的企业生存能力、竞争力会更强。”

  在经济寒冬的时候,裁员仅是企业自救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之间抱团合并也是其实现互救生存、降低成本、推动变革的重要策略。

  2005年10月,三菱东京金融集团和日联控股两家金融集团合并成立了世界最大的金融机构——三菱联合金融控股集团。在没有太大阻力和道德谴责的状况下,庞大臃肿的机构得以顺利“瘦身”。根据双方公布的合并交易内容,三菱日联裁员7%,解雇6000名雇员,而没有合并这很难实现。日本两大石油公司新日本石油和新日矿集团不久前宣布合并,期待共渡难关。

  对于目前的投资机会,尾崎一法毫不讳言日本企业的期待:“经济危机还使日本大企业利用其拥有的雄厚资金以超低价收购国外企业的优良资产成为可能。在发达经济体中,日本的国民储蓄率一直是最高的。日本也连续17年蝉联全球最大的债权国。日本人手中有很多钱准备投资。”

  据统计,2008年1-10月,日本企业对国外企业进行的合并、收购及出资总额累计约6.67万亿日元,约为2007年同期的3.7倍,创历史最高纪录。这些数据显示了日本企业进行大型并购、发掘冬天里金矿的热情。

  “现在在日本流行一种说法:这次金融危机对投资行业是百年一遇的机遇。”尾崎一法说。他预测,2009年、2010年对投资行业来讲是非常好的时机,那些真正称得上是新时代弄潮儿的伟大企业将会从本轮的经济危机中脱颖而出,谁能够发掘出它们,谁就会成为笑到最后也笑得最好的人。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