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对本段开头提出的疑问,我们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日本漫画会把关注的重点更多地投向人们的情感生活?因为这根本就是日本人生活的重点,他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别人的眼光当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感觉器官比其他国家的人发达,他们对彼此间关系的把握比其他国家的人准确,他们对情感的刻画可以比其他国家的人细腻,因此,日本漫画家就在漫画创作中,扬长避短地把关注的重点投向了人们的情感生活。
另一个可以解释日本漫画为何偏重生活题材而不是科幻题材的理由,来自《一笔难画日本人》一书对神道教教义的概述,'不谈论死,现实世界就是神的展现,充实地度过一生就是人生的最大意义,不考虑未来,不相信转世和来世,不上天,不入地,墓地就是永久的居住地,但灵魂仍活在这个世界上'(P51~53),神道教是地道的日本宗教,它的教义是最能体现日本文化的特点的,既然神道教的教义是不考虑未来,只看重现实生活的,那么,日本漫画又怎会偏重科幻题材呢?
(三) 从个人英雄到团体英雄
这个特点在日本漫画中应该是表现得非常明显的了,从《圣斗士星矢》到《龙珠》、从《足球小将》到《篮球飞人》,多部热血少年漫画推出的都是整个偶像团体,而少有美国漫画中独行侠似的英雄。而且美式英雄经常要靠使用高科技武器来战胜敌人,日式英雄却更多是依靠个人顽强的意志和战友间的紧密合作来赢得胜利。为了突出意志力的效用,漫画家往往会设下刀山火海叫主角们去闯,而着力表现他们在生命濒危的一刻怎样记起肩负的使命与战友的嘱托,终于在关键的时刻扭转了战局,反败为胜。
关于日本人对意志力的狂热迷信,本尼迪是看得很透彻的,为此她在《菊花与刀》里写下了这么两段一针见血的话:
人们认为学书法的儿童习字直至手指麻木冻僵才停止是一种特别有德性的行为。现代的小学也不装暖气,此点备受赞赏,因为它使儿童得到锻炼以经受未来人生的种种艰难。(P152)
日本精神控制法的公认原理,即意志高于几乎是无限可塑的肉体,而肉体本身并不会不予关注就必然损害健康的。日本人关于'人情'的整个理论正是以这一假定为基础的。遇到事关人生的真正重要事情时,肉体的要求就应该被彻底地置于从属地位,不管这些要求对健康如何必需,也不管这些要求在平时如何得到承认和精心培养。不管以何种自我修养为代价,一个人应该发挥日本精神。(P194)
日本文化不仅迷信意志的力量,同时也迷信团体的力量,对此,本尼迪和戈雷尔各有精彩的论述:
日本人对幼儿的教育刻意培植对嘲笑和嫌弃的恐怖心。要说出小孩何时懂得自己在被逗弄是不可能的,但他们迟早会懂得的。他们一旦懂得自己受了嘲笑,便害怕随之而来的会失去一切可靠与熟悉的东西。在他成年以后,当受到别人嘲笑时,他会记起童年时代的这种感受。(本尼迪《菊花与刀》:P221)
……在有大家庭或其他社会小集团发挥作用的大多数社会中,通常当某个集团的一个成员受到其他集团成员指责或攻击时,该集团会一致团结起来予以保护……但是,日本的情况似乎正好相反;人们只有在得到其他集团赞同时,才能确信会得到本集团的支持;如果局外人反对或指责他,本集团也会背弃并惩罚他,直至本人能使其他集团收回指责。由于这样一种机制,'外部世界'的赞同在日本具有在其他任何社会中无与伦比的重要性。(戈雷尔·杰弗里《日本人的性格结构》:P27;转引自《菊花与刀》:P230)
为何少年漫画如此强调团体的重要性,为何少女漫画总用被小团体遗弃的情节来表现女生的可怜,这两个为什么在以上两段论述中便可找到明确无误的答案了。一句话,日本人从骨子里担心会被整个世界遗弃。
(四) 病态的忧郁美
《暧昧的日本人》一书在提到日本人为什么偏爱樱花时,解释说这是因为樱花的集合美是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的最佳象征,一株开满了花的樱树纵使美给人的感觉也是单薄的,唯有一个开满了花的樱林才能让人感觉春意逼人、美不胜收。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亦是如此,它不推崇独立、自由,因为单个日本人是不成气候的,它推崇的是协调、合作,因为日本拥有的是集合的力量,这样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不过,除了集合美之外,其实樱花还有另一个特点,就?quot;瞬间的灿烂',花期一过便于短时间内掉得一干二净,铺天盖地的落英在那一刻壮观得震撼人心。说起来,这也是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的一个特点:不惧怕毁灭,甚至能从容地欣赏毁灭。
不过说到日本文化的这个特点,又得与前面的论述联系起来了。
首先是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它是茫茫大海里一个孤零零的小岛,日本人管他们国旗中的红心叫'日本丸',而《现代汉语词典》给予'丸'的解释便是'球形的小东西'。''日本丸'意识……使日本人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危机意识,让日本人时时刻刻生活于不安之中,并兢兢业业、勤奋努力,以免日本列岛这艘船倾覆……'(《一笔难画日本人》P46)
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风景优美却灾害频频)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就是由神道教教义体现出来的只重今生不理来世的独特宗教观,现实都难以把握,谁还去想未来那么遥远的事情,因而日本人尊重现实;另一个则是日本人对意志力的推崇,天灾既然躲不过,那就去勇敢面对吧,通过增强人们的危机意识,通过提高人们处理危机的能力,来减弱灾害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作用,因而日本人乐于进行自虐式的修行,以培养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英雄气概──大和民族独具?quot;武士道'精神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
铃木大拙在解释禅与武士道的关系时,曾说禅对悟入禅境的武士们的支持具有道德和哲学上的双重意义,'道德上要让武士们在一旦决定进路之后,就勇往直前,决不后退;哲学上使武士们明晓生死并无差别'(《禅与日本文化》P36),可事实正如本尼迪说的,'是日本武士把禅宗变成了他们自己的宗教'。'这是效率的修养。这是自我依靠的修养。它赐予的功德是现世的功德,因为它使人能在应付任何局面时都准确地作出恰如其分的努力,既不多,又不少;它使他能控制本会反复无常的心神,不管是身体所受的外来危险,还是内在的激情都不会使他离开正?quot;。(《菊花与刀》:P203)当然,我们更该对她的这么一句话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们说,在修养之初他也许会感到难以忍受,但这种感觉不久就会消失,因为他最终或许会从中感到乐趣──或许会放弃修养。'(P197)
这好像是应了白岩松说过的一句话:'痛并快乐着',可这确实就是日本人的审美观,一种在其他国家的人尤其是西方人看来病态的忧郁美、颓废美。本尼迪曾举例说明日本人的审美观是很奇怪的,他们拍战争片,拍的不是胜利的欢呼,而恰恰是士兵们行军的艰难、战场上的血肉横飞,她下结论说,这在西方人看来,简直是最佳的反战影片。可日本人欣赏的就是这种类型的战争片,也许悲惨的景象大家一样的会看得落泪,不过同样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心头涌动的是怜惜,他们心头涌动的却是敬佩。
再举个例子,人生而怕死,人们不到走投无路的时候都不愿选择自杀,可日本武士却是个例外,一本被奉为经典的《叶隐》整本书就在强调'做为一名武士应有随时奉献出自己生命的准备,主张要成就任何伟业,就必须达到迷狂的境界'(《禅与日本文化》P46)。为此,日本武士不仅常会剖腹自杀,并且非常讲究剖腹的动作是否规范美观,凡事爱走极端的日本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实在不能不以病态的痴迷来形容。这样,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众多象《天使禁猎区》、《绝爱》、《东京巴比伦》那样颓废而唯美的作品了,因为这样的颓废和这样的唯美恰恰符合日本人的内心需求。
四.漫画对日本文化的反作用 '漫画对日本文化的反作用',是和'日本文化对漫画发展的影响'相对应的说法,不过其实这样的提法并不贴切,更浅白也更贴切一点的说法是,'为什么日本人需要漫画'?日本文化的确极大地推动了漫画事业的发展,但日本文化对漫画发展的影响实际上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原因,这个结果起源于日本人对漫画的痴狂,归根结底是他们的需要推动了漫画事业的发展。(漫画事业不可能在没有市场的地方获得发展。)
──那为什么日本人会需要漫画呢?
我觉得,这倒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术来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不健康的根源,在于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入潜意识的心理冲突……人在不成熟的童年时代,会将与伦理道德、文化价值规范、法律宗教意识相冲突的某些本能冲动和欲望视为邪异之物,并将它们驱逐到意识之外的潜意识之中。同时,早年遇到的创伤痛苦无法化解,也只能暂时关闭于潜意识状态。潜意识中未解决的心理冲突,即成为日后心理失衡、精神紧张、焦虑的根源。(《情绪管理学》:P176)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