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用超越角度来看日本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12 9:25:31 文章录入:贯通编辑B 责任编辑:贯通编辑B

  最近,又有一些媒体在谈“日本衰弱”话题,认为最近日本被美国经济危机拖下水,将再现20年前泡沫经济破灭时的衰退迹象。其实,这些“衰弱”的视角都是局限于GDP、技术进步、收入增长、工业化等传统视角。超越这个角度来看日本,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印度出身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等提出了新的“发展观”,认为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应以“每个国民追求自己认可的有价值生活的可行能力”为标准,即“健康长寿、教育及体面生活”是否得到扩展。1990年,联合国开始采纳这种“以人为本”的观点,参考预期寿命、教育及人均GDP值等指标,加权平均计算出人类发展指数(HDI),并以此反映人类的生活质量。这种“超GDP发展观”在世界上已经引起重视,但真正成功践行者并不多见,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可以算是一个范例。

    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灾害频仍,却长期垄断了全球最高长寿、最佳卫生环境、最普及教育等多项“体面”的桂冠,在世界上各种有关人类发展及生活质量的排名中,日本大都名列前茅。日本虽不是得天独厚的“天之骄子”,但却在国情环境及成长周期都处于相对不利的情况下,以发展观的创新,营造着自己“以人为本”的新生活。

    在GDP上升期讲究HDI是再简单不过了;但在GDP下降期仍坚持HDI,那就是一种境界了。或许可以说,日本是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全民努力,实践了一个与西方传统经济理念及价值观念迥然不同的“新发展观”。

    笔者客居日本多年,一直坚持在居家附近一个健身中心锻炼。许多熟面孔都不是什么“富人”,有人连运动衫都舍不得买,但却坚持每天跑步、游泳、桑拿、喝茶,过着不很富裕但自得其乐的日子。这里白天基本是老人与主妇的天下,与一些国家只有俊男靓女和有钱人才去健身房的情况截然不同。这样的健身房在日本比比皆是,甚至近20年的低增长下,数量还越来越多。很明显,健康、长寿、卫生、舒适已经是民众生活的主要目的与内容。

    绝大多数日本人都不是腰缠万贯,也大都不去做“天上掉馅饼”的梦。即使有钱,也少有人去购买名车豪房摆阔。但他们重视“人”的生活质量,并且始终保持量力、节约的自我约束。这种自控、自制、自肃的生活追求,可能让人感到缺乏激情,但却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合理的自主性与可持续性,即使在经济萧条及危机时也能够保持经济及社会基本面的稳定,不致被冲垮。

    当然,作为世界第二发达大国,日本有这种实力及心态上的自信,并非捉襟见肘的发展中国家可比,不一定非得将GDP增长视为“发展”主要标志,或将其作为衡量官员政绩及地区排位的标准依据。但同为发达国家,日本与美国相比,两者在生活追求上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发展观念与实践的差异,在今天的危机时刻,也会显现出来。

    日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由“均富”酿成的民众心态和谐、平稳。这也是用GDP难以评估的重要项目。许多外国人都说,在日本几乎没有见过街上人吵架。另据英国一项最新民调,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日本支持“富人多纳税”的人最多,但认为“贫富鸿沟太大”的人最少,日本在“仇富”排行榜中垫底。这里有日本人平时的教育、培养团队精神等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日本已形成了一种“均富”的现实及机制。亚洲银行2007年调查表明,日本的基尼系数是0.24,在亚洲国家中是基尼系数唯一低于0.3的国家。

    由均富而形成的各类价值观,是日本战后高速发展的润滑剂,也是遇到困难时稳定阵脚、共度时艰的缓冲阀,更是建设富裕、平等的大同社会的理想所在。民众一旦有了源于财富公平占有的一体感,这种“同心同德”所发挥的作用常常是经济数字难以衡量的。

    这种“均富”在小国可能不难,但在日本这样的人口大国,得来不易。新中国建国近60年,前30年是“均而不富”;后30年是“富而不均”。这里的“均”与“富”都是动态概念,即在平均化中抑制了富裕化或“富裕化”中丢弃了平均化。实践证明,这两种情况都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当年中国人一直寄望在“平均”的建构中求发展,大概也不是不懂得“效率致富”的道理,而是意图知难而进,期望的可能就是一个“公平均富”的局面。因为这才是兼顾中国社会发展与稳定的“硬道理”。作为人口大国的两难选择就是:既患寡也患不均。“公平与效率”几乎是永恒的难题。在这方面,日本取得了好的经验,也提出了新的问题,不能不令我们省思,对迄今的中国发展作出自己的评判,而不是窃喜日本所谓的“GDP衰弱”。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