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日本沦落为“下流社会”?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9 10:11:5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虚构“M型社会”概念 日本近年出现很多流行的新词,“M型社会”是其中一个,但却是很糟的范例。 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日本学术界曾流行一个社会学新词“M型社会”。原因是夏威夷出生的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他的第二本研究日本新著《The M-Form Society,1984》获得好评,特点是将日本商业管理模式应用到社会管理形态上去,让日本人感到光荣,美国人感到新鲜。所谓M就是“管理”(Managment)的简称。但大前研一2006年的新书《中下阶层的冲击》在台湾出版中译本时,出版社(商周出版)不仅将书名改为《M型社会》,而且还请作者加写一本43页的小册子《M型社会——给M型台湾的建议》,遂建立起日本海外版的M字型学说。 值得注意的是,“M型社会”这个学术概念的原创者大内,他是突出“管理型”这个特征。而大前是强调社会“M字型化”。其实他在书中着墨不多。第一章虽然以“M型社会来了”为题,具体内容只有,“在劳动人口中,占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崩溃之后,所得阶层的分布即往低层阶级和上层阶级之上下两极移动,迈向左右两端高峰、中间低落的‘M型社会’。” 由于人们实际收入减少,相对购买力下降,中产阶级没落,贫富悬殊扩大,确实形成“格差社会”。但基本社会结构依然是“金字塔型”,如今标新立异说变成“M字型社会”,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亿中流”成为历史 更重要的是,所谓社会学者们,他们创造了一大堆新的名词,什么飞特族(Freeter)、派遣员工、单身寄生族、流浪族、网吧难民等等,给人的印象是,他们都是天生的懒虫、自我没落的流浪汉、迷失的一代,即使形成“下流社会”也是咎由自取。也有社会学者说,这就是网络时代的社会特征。 日本人崇尚“中产阶级”,较古典的认识是以收入和财产来划分。二战以后,新的产业,比如服务业,行政人员、教师、医生、律师、技师等的增加,“中产阶级”的观念有了改变,包括“新中产阶级”也流行一时。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傅高义就写过一本书《日本的新中产阶级》,对战后日本社会变化有过细致的描述。 1960年的调查是,日本56%的人喜欢用“中流”形容自己,29%选择“中产”,19%自称“中间”。80年代,日本经济蓬勃发展,当时官方的“国民舆论调查”显示,90%的人选择“中上、中中、中下”,因此有了“一亿总中流”的定义。但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企业破产,劳工失业,经济低迷,学界即刻又掀起“中流崩溃论”的论争。东京大学副教授佐藤俊树的学术著作《不平等社会日本:再见,全体中流》不仅成为畅销书,就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阶层的关注。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