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13 10:29:07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二、我国发展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发展对环境的负外部性问题严重。

  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激素的广泛使用,使农田肥力不断下降。同时,由于肥料的利用率高,大量有害化学物质流失到水与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而这些最终又影响到粮食、蔬菜、水产、禽蛋和肉类等农副产品的质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一定威胁。据资料显示,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等,目前全国至少有1300—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污染,每年因污染减产粮食1000万吨,农业经济损失每年达200亿元,每逢春秋之际,农田的秸秆有30%焚烧,10%丢弃沟渠。每年农用薄膜用量达120万吨,覆盖面积96714万公顷,白色污染随处可见。

  (二)农民素质达不到可从事生态农业的要求。

  我国农民普遍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不强,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不足,对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更少。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低,受教育年限少,文盲、半文盲比重高。而且,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农民都没有条件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农民素质的实际情况决定我国农业生产力呈低水平发展的态势,使我国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的发展一直发展不快。

  (三)对生态农业的支持不足。

  与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生态农业的支持相比,我国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大。从政府政策角度看,我国虽然已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对绿色产品、环境标志等也都有一定的监督机构与认定标准,但这些法律、法规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对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指导与指明方向,还没有专门针对农业循环经济投资与发展的法规,这不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一方面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把国外的先进经验融合入到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中来。只有生态农业发展了,才能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才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才能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自然环境有很大不同。因此,需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以下是几种可借鉴的模式。

  (一)“猪——沼——果”模式。

  这种模式适用于我国南方农村的生态农业发展。它的主要形式是以单位农户为基本单元,利用房前屋后的山地、水面、庭院等场地建成生态农业模式。在平面布局上,要求猪栏等必须建在果园内或果园旁,沼气池要与畜禽舍、厕所三结合,使之形成一个工程整体。果园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要合理组合,首先要根据果园栽植的面积来确定肥料种类和需肥量,然后确定猪的养殖头数,再根据生猪饲养规模来确定沼气池容积的大小。它的好处是猪的粪便与植物果树的叶子等用来生产沼气,农民可用沼气点灯做饭,用沼渣作果树的肥料,用沼液饲养猪等动物。利用生态农业的能量转换,农民对柴草的需求就减少,森林的面积与农村空气质量就会有所改善,而沼渣代替了肥料,使农民可节约肥料钱又可得到果树丰收,经济效果特别明显。当前南方不少地方对这种生态农业的方法特别推崇。

  (二)“四位一体”模式。

  即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样做的优势是: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为猪禽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使牲畜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牲畜的粪便又为沼气池提供充足的原料,此举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这些生态农业的做法,解决了北方农村冬天农闲的一个大问题,达到投资少而见效多的效果。据资料显示,“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方法,可使北方农民每户年收入增加4000—5000元以上。

  (三)“五配套”模式。

  这种模式可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的用水困难问题,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具体操作形式是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可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它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生产良性循环体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净、二少、三增”,即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增效。此举使农民每年可增收节支2000—4000元左右,如果规模扩大则效果更加明显。

  (四)西南区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高处修建窖式蓄水池,实行高水高蓄,在旱坡地上聚土筑垄,在垄底先放有机肥,垄上种植怕渍作物,如红薯、花生、棉花等;垄沟深耕培肥,种植需水作物,如蔬菜、玉米等;沟内建横的土挡,增加对降水的拦蓄作用,夏季收获垄上作物后留基免耕,秋季实行少耕,垄与沟定期互换,地的周围种树,利用落叶作有机肥。这种模式使土壤侵蚀量下降70%,径流减少54%,土壤贮水增加10-70cm,水分利用率提高5.4%,作物产量提高17%-24%。

  (五)城郊区模式。

  对地处城市边缘的农村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要相对坚实一些,这些地方由于地处城市边缘,与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可优先得到城市先进技术的支持,同时可利用城市的扩散工业和排放的废渣、废水和废气,发展农业家庭养殖业、大棚蔬菜业、农业加工业等,再把这些农产品就近在城市中销售,从而实现城市与郊区的生态平衡。

  作者:胡启兵

上一页  [1] [2]  尾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