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日本发展现状:从人才到企业都在逃离日本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新浪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1 18:50:36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海外的观察家想当然地认为,日本与时俱进,正在稳步地“国际化”。然而,实际上或许可以说日本在朝着相反方向发展。真正意义上与外国交往的道路是封闭的,具备才能和国际视野的年轻人离开了日本。这样的倾向从前就有,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则快马加鞭,不仅日本人前往海外寻求成功的机会,而且长期居住日本的外国人也开始离开日本。
人才外流从医生开始 《产经新闻》在一篇关于海外任职的日本医生的特别报道中,是这样结束的:“基础医学方面的日美人员交流,近似于某一模式中的单向道,日本只是从美国吸收知识”。从1987年起一直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担任专职研究员的木村芝生子说:“不管是女性还是外国人,只要显示实绩,想从事的研究就可持续,这一魅力很吸引人”,所以,木村就一直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工作。 医学界所发生的这种问题也见诸尖端技术。比如,中村修二开发了日本最辉煌的发明之一——蓝光LED。在他就职的公司日亚化学工业,几乎既没有晋升也没有奖赏(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取得500件专利的人员,每1件仅加1万日元奖金),而且,即使他想跳槽,也没有一家公司提供机会。于是,2000年2月,中村修二当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教授,中村说:“没奖金,没职位,这就是日本的公司。于是,我移居美国。” 日本贸易振兴会设立了“Tigersgate2000”基金,旨在培育日本年轻的互联网创业者。但是,从日本贸易振兴会申请资助的第一条件是这些年轻的创业者首先要迁居美国,在那里学习。 不仅个人,企业也在逃离日本。最著名的是本田,从20世纪80年代起,该公司就悄悄地将事业据点迁移到海外了。现在,本田的大部分生产和销售在美国进行。 同样,数百家、数千家企业是逐渐而稳步地将事业据点迁移海外的。如果考虑这些背景,就不难明白索尼为何不惜25亿美元的巨额损失,收购好莱坞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由于日本电影产业在过去30年间一路衰退,因此,收购日本电影公司毫无益处。索尼的前进之路只有在美国扩大事业。 在体育界,1995年春,野茂英雄辞去近铁棒球队后,如同决堤,伊良部、佐佐木主浩、铃木一郎等大明星一个接一个离开日本棒球界。棒球的现状与苏联时代的俄罗斯芭蕾很相似。虽然培养了明星,但他们最盼望的还是流亡海外。 在日外国人开始迁离 国内人才流往海外这一说法从前就有,几乎成了众所周知的事实。但人们不知道,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长期旅居日本的外国人开始离开日本。著名的美术收藏家戴维·基德(在京都居住了40年)、活跃于戏剧界的达恩·富尔斯特(在日本居住了10年)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上半期移居檀香山,而且,许多外国人步其后尘。 从成田机场起飞,一去不复返的不仅仅是文化人。20世纪90年代初,一流成功的金融界精英迁移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在东京留下的是二流金融家。外国记者俱乐部会员数锐减,眼下正陷入财政危机。神户和横滨的国际学校被迫逐一关闭,呆在日本的欧美人发生了明显变化。长期逗留者减少,在日本短期工作赚点小钱,然后马上离开的人数正在增加。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