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其他 >> 正文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记录

作者:佚名  来源:券商中国   更新:2019-4-20 10:53:46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原标题: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记录



作者:江平舟


来源:微观系列


关于日本泡沫前后讲了五期,这是篇合辑,希望能简单说清楚“日本的经济泡沫”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膨胀的,生活在泡沫时代的日本人过得又是怎么样的生活?


欢迎收看,日本泡沫时代。


我们要说泡沫时代,从起因到结果,大致可以分为下面这四个时期:上升期、忧虑期、风光期、崩溃期。以这四个时期为背景,就可以清楚把握泡沫时代的脉络。


一,日本的上升期


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开启第一次腾飞,日本定下了四个字的立国方针,叫贸易立国,大举发展出口贸易,同时大举限制进口贸易。


简单讲就是你们多买我的,我少买你们的。



当时西方世界老大美国,就成了日本的第一“倾销目标”,而60年代的日本,和90年代的中国很像,大量卖给美国的是两种东西:一种是纺织品,一种是玩具。


全是轻工业的东西,附加值不高,基本靠着日本人那勤劳的双手在加工厂里没日没夜的工作,给国家赚外汇赚来的。


十年后进入70年代,随着技术和资金的慢慢积累,日本进行了产业升级,不再拘泥于生产什么衣服啊,玩具啊之类的东西,日本开始炼钢,开始造汽车,开始搞机床。


日本作为二战前的法西斯强国,工业生产的底子一直在,现在重新再开这一块技术,多投入多研发后产业升级也进行的很顺利,商品也进一步的往美国卖。



上世纪的大阪机床厂


当时美国是日本最好的市场,日本想要发展,就必须去吸美国的血,毕竟冷战时代,你和苏联及其加盟国的生意没得做,你和中国做生意,中国太穷,你要做欧洲生意运输距离太远,运去美国或者加拿大是最好的选择。


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日本人生产的东西,它很精巧很实用,但不大气,日本的东西都有点小家子气,这和日本人的民族性有关,你改不了。


但对于以大国风尚自居的美国来说,日本人那小家子气的玩意儿,并不能讨好美国佬的欢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日本汽车。



当70,80年代,日本汽车打入美国市场时,可谓自信满满,日本人想我日本车:第一省油,第二实用,第三便宜。和美国人的福特,凯迪拉克等汽车比起来,有着上述三大优势,要抢占份额应该不难。


殊不知当时的美国人根本不吃那一套,当时美国人看看小巧的日本车,都带着嘲笑和戏谑的神情,美国佬谈起日本车,都称它为“老鼠的玩具”。


因为那年代的日本车实在不大气,拿不出手,开不出去,而且安全性也不好,一撞就容易报废。


美国人喜欢的车,是气派的,强劲的,像牛一样的家伙,而且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世界的石油价格很便宜,美国佬那些烧油严重的汽车,他完全消费的起。


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上吃瘪,但是也没办法,你不可能叫日本人像美国人一样造车,日本人他的设计和生产习惯,就决定了它不喜欢搞美国那样的大排量汽车。



伊朗推翻巴列维王朝


不过事情在1978年发生了重大转变。


1978年,中东局势突变,伊朗亲美政权(巴列维王朝)被推翻,政变期间,伊朗停止卖油60天,世界石油出口总量骤减10%。


伊朗政变之后,旋即在1980年中东打响了“两伊战争”,伊朗和伊拉克这两个死敌誓要把对方从地球上抹去。


中东你死我活的战争,更对一路高升的油价火上浇油,80年代初,油价从美桶13美元,飙升到每桶41美元,涨幅高达三倍多。


由此,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



萨达姆,两伊战争时期


第二次石油危机,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天赐良机。


上面讲了,日本车的特点是便宜,实用,耗油少,之前美国人大手大脚,有很大原因是因为石油便宜。


而且大家要有一个概念,石油是“万物之母”,一旦油价上涨,那市场上的所有商品都会跟着一齐上涨,石油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战略物资。


所以第二次石油危机,打击到了美国人的生活品质,物价上涨,油价更是直接翻了三倍。


日本商人眼明手快的抓住这个机会,在美国几乎所有电视,期刊和报纸上,大量刊登日本汽车广告,广告只打两个特点。


日本车,实用,便宜。


阔绰的美国佬也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随着生活成本的不断升高,日本汽车的销量也一路走高。


而且当美国人真正开上日本车的时候,发现这日本车,也没那么不好,它虽然没有美国车那么坚固,但开的也算顺手,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便宜啊。


日本车崛起后美国人曾这样讨论



日本车在美国市场的胜利是一个标志,紧随而来的胜利还有日本在机床(日本东芝),重型卡车、矿车、挖掘机(日本小松)以及摄像机及录音机(日本松下)方面的胜利。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多个拳头产品对于美国一顿狠捶猛打,让美国国内的企业叫苦不迭,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形成了与今天几乎一模一样的“美国东北部铁锈带”。


熟悉2016美国大选的朋友应该知道,美国那块铁锈带,是2016年直接将特朗普推上总统宝座的重要选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80年代也一样,美国的铁锈带产生了一批极为愤怒的选民,他们要么是产业工人,要么是产业工人的亲朋好友,这群人施压工会,施压当地议员,举行大规模 “反日游行”,大锤砸向日本车,牌子上写着,要在美国卖,就在美国生产。


当时愤怒的美国人将日本车开到路中央,然后抡起铁锤就砸,把日本车砸个稀巴烂,要说砸日本车,中国还真不是第一个,美国才是。


美国工人边砸日本车,边竖起大大的牌子,牌子上写着,要在美国卖车,就在美国生产。


砸车现场,挤满了全国各大媒体,一转眼类似“日本滚出美国”的新闻就铺天盖地在全美蔓延,并且从汽车行业延伸到日本的电子游戏,日本的数控机床,日本的挖掘机,日本的录音机,还有日本的摩托车。


“反日”是那个阶段的美国主流。



全美知名大学的经济专家,诺贝尔奖得主也纷纷加入到“反日”队伍中来,他们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日本对于美国展开的“经济侵略”。


美国当时对日本的贸易逆差高达500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每年多向日本买500亿美元的东西。


这500亿占到美国一年向世界各国买东西总量的近40%,也就是说美国花100块钱向全世界买东西,其中有40块,是向日本买的。


这一比例令人咋舌。



日本人心中的美国神,麦克阿瑟将军


而且这500亿,在上世纪80年代就是个夸张的数字,更重要的一点是,美国的一只脚是死死踩在日本脖子上的,只要美国愿意,就可以随时掐死日本。


当然美国人不会明目张胆的那么做,作为西方世界的老大,作为当时和苏维埃对抗的领袖,自由贸易和民主价值这两个脸面还是要装一装的。



里根年轻时(左)VS特朗普年轻时(右)


况且,精明的日本人不可能嗅不到从太平洋彼岸飘来的杀气,美国人民整天铺天盖地的反日,日本人想想都一身冷汗。


原子弹的阴影虽然现在已作为和平教育印刻在日本人的心中,但同时也为日本人灌输了一种,低美国人一等的心理暗示。


另外,这里还要多交代一句当时的美国政府,当时对日本不满的白宫总统是里根。


里根是特朗普的偶像,特朗普和里根有非常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各位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百度一下里根与特朗普。



“里根门徒”特朗普,两人握手时相差35岁


我这里就简单讲几点两人的相似处。


里根70岁当总统,特朗普71岁当总统。


里根是美国演员,特朗普是真人秀《飞黄腾达》主持人。


里根奉行减税,大举强化国防;特朗普也推出让美国震惊的减税政策,2019年国防预算更是高达7000多亿美元。


里根的口号说让美国再次伟大;特朗普也跟喊,让美国再次伟大,并且这成为特朗普竞选总统时的主要口号。


不少美国媒体也直言不讳的说,特朗普就是在学里根。



美国参议院


二,日本的忧虑期


日本政府隔着太平洋嗅到美国的气味不对,日本人多怕美国人啊。


而且在1985年春,美国参议院进行了一项表决,表决结果,全票通过将日本列为“不公正贸易国”。


这个“不公正贸易国”的帽子往日本人头上一戴,大家知道紧跟着出现什么情况吗?


紧跟着在短短60天里,美国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不断提出好几百个制裁日本的贸易法案,报复法案,这几百个法案当然绝大多数不会通过,但全都是冲着日本去的。


这就非常恐怖了,这预示着,美国要拿起刀,砍日本了。


下图是美国上世纪限制日本产品进口的部分项目:



当时美国的一些政客甚至公开发表严重的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言论。


美国人说:


日本的经济奇迹怎么来的?还不是我们美国人创造的。


离开了美国,日本的奇迹就是个屁。


从二战到现在,美国人在太平洋上流血牺牲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让黄皮猴子骑在我们头上?早知道这样,当初就该把日本交给俄国人,让俄国人去奴役他们。


现在这些黄皮猴子假装和我们友好,背地里却偷我们的钱,偷我们的技术,让我们的工人失业和无家可归。


那些现在还在帮日本人说情的议员,就是不折不扣的美奸。



日本人越来越感觉到风向不对,就主动想找办法挽救,毕竟日本人觉得主动低头认错,总比美国真打过来强。


于是日本让当时的外务相(相当于外交部长)安倍晋太郎去和美国国务卿舒尔茨聊聊这件事,先探探里根政府口风。


这个安倍晋太郎啊,我们可以看看照片(上图),他是现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亲爹,照片证明,嗯,是亲爹。(大家别搞错啊,右边是安倍他爹,左边的小年轻才是安倍)


而这个舒尔茨啊,是一位经济学家,而且这个人可不是只会坐在那研究理论知识的,他在进白宫前是美国最大的建筑公司,贝克特公司的董事长。


还记得上次我给大家讲的美国“旋转门机制”吗?


这个舒尔茨,就是在政府机关,利益集团,智库精英这三方面来回转的重要人物。



上世纪《TIME》杂志提到的美日贸易问题


那日美双方就坐下来,大家把问题说说开,美国觉得,你日本这样吸我美国人的血怎么行呢?


我美国拼命买你的东西,你日本拼命不买我的东西,什么道理?


安倍晋太郎一脸陪笑,虎父无犬子,安倍晋太郎对美国恭顺的态度,很好的遗传到了儿子安倍晋三的身上。


美国说,日本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日本不愿解决的话,美国就会帮你们解决。


安倍晋太郎继续陪笑,立刻说愿意解决,愿意解决,可不知道该怎么解决……


美国人就开始暗示了,说:你看,现在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是240:1,这个汇率太低了,日元被严重低估,你们日元要升值,应该升值。


安倍晋太郎就说,那你看升到多少合适呢?


美国人说,至少是200:1,甚至是180:1。美国商品不比日本商品差,美国商品之所以竞争不过日本商品,就是因为你们日本人人为操控汇率,让日本商品更有竞争力。


瞧见没有,当时美国人认为,日本之所以能够占领美国市场,是因为日本人故意在操控日元汇率,不断压低日元汇率,让日本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美国认为,只要日元升值,美国商品就不会败。



那安倍晋太郎摸到了美国的意思,就回日本商量去了。


当时担任日本大藏省财务官的是细见卓,细见卓和安倍晋太郎先商量这个棘手的问题。


这里多说一句,这个细见卓啊,可是个比安倍他爹重要的人物,细见卓是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私人智囊,也就是专门给日本首相出主意的人。


这个人在中曾根康弘刚掌权的时候就对日本首相说过:日美贸易的逆差实在太大,日本和美国应该联手一起提高日元汇率,要是日元汇率一直这么低的话,那日本在国际上将是一个最容易打击的对象。


瞧见没有,这位细见卓从一开始就是个支持日元升值的,而今他将参与到和美国的谈判中,首相让这个人去谈判,也就等于是希望让日元升值的。


其实如果我们翻开当时的日本历史的话,日本,居然也想提高日元汇率。


是的,你没听错,日本也想提升日元汇率。



我们一般印象中,日本失落的二十年起因就是因为美国逼迫日本签署“广场协议”,而“广场协议”的核心内容就是日元升值。


日元升值,成为日本失落二十年的主因。可真实历史是,日本当时,自己也想让日元升值,而并非全是外界流传的,光是美国在“逼迫”日元升值。


那为什么日本也想让日元升值吗?


除外部的美国因素外,日本政府认为,日元升值,会给日本带来以下好处。


1,解决日本钱荒问题,增加日元流动性;


2,加强日元购买力,扩大日本内需市场。


日元升值,就是希望日本的东西在美国卖的贵点,减少美国人买日本东西。


同时也希望在日本国内,日本人的购买力强一点,多买点美国东西。


这就是希望日元汇率升值的根本原因。



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


安倍晋太郎和美国人熟,细见卓是首相智囊,这两人坐下来为以后的谈判,敲定一个基本路线。


摆在面前的问题是:


美国人要我们升汇率,这汇率,升还是不升?


升,日本出口竞争力会受影响。


不升,美国的贸易大棒砰砰砰的打下来也吃不消。


而且日元升值对于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也有好处。人民会得到实惠,但出口企业会吃点苦。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日本的出口企业,能够承受日元多大幅度的升值呢?


算来算去,这帮日本政治家把日本企业能够承受的日元升值幅度划定在10%-20%这个区间内。


这里面当然也有日本企业和政府的谈判,然后日本和美国的谈判,一些太细节的东西就不在这里讲了。



纽约曼哈顿广场酒店


1985年9月22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1点,西方世界五强,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这五个国家的财政部长齐聚纽约曼哈顿广场酒店。


在酒店的“白金套间”内,五国代表坐下来,一起讨论五国联手干预汇率的事情。


大家要注意啊,这应该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那么多国家大家一起坐下来,明目张胆的要动用国家力量来干预“汇率市场”。


西方世界不是一直奉行自由市场吗?不是一直讲政府少干预市场运作吗?


美国还一直指责日本操控汇率,但实际上,这个广场协议,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各国坐下来,大家一起来“操控汇率”的戏码。


它是违反西方推崇的“自由市场”精神的。



五国财长坐下来一起商量,因为语言不通还有两三个翻译,豪华套间内气氛凝重,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这么大规模的干预汇率,没人知道这么干预会有什么结果。


是皆大欢喜?还是同归于尽?


不过各国肯来到这里坐下来谈,就已经证明各国都认同了一个主基调,那就是,英镑,法郎,马克,日元,升值。


用这些主要货币的升值,来反应美元的“贬值”。


在这一大方向认同之下,广场会谈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变成了,各国财政部,如何让本国货币,有秩序的“升值”。


这场会谈虽然气氛凝重,但其实是有点无趣的,一点不像大家想的一样,各国都激烈反对美国,要和美国对着干,更不像2018年G7峰会上其他G6一起和美国争得面红耳赤。


完全没有这些场面,这场秘密的操控汇率会谈,很快就确定了,先有序升值10%-20%看看。


因为各国都没有这种经验,大家都是第一次,所以颇有一种“先升着看看,不行再升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意思。



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德国财政部长下令德意志联邦银行进行汇率市场干预,随后开市的巴黎和伦敦市场,也在各国财长的命令下,联手干预汇率。


在各国央行的强大干预下,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天之内就大涨5%。


由于时差关系,各国市场进行干预的时间也不一样。


到了下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才真正加入战斗,投入2.5亿美元,进一步抬高日元汇率,将1美元兑换235日元,提高到1美元只能兑换225日元了。


直到这时,市场上的投资者们才真的反应过来,美元要跌,美元要跌,这是有计划的让美元贬值,让各国货币升值的诡计啊。


于是大批的机构投资者,交易商们,开始疯狂抛售美元。


这也进一步加速了日元升值。


至此,各国联合操控汇率的戏码,正式上演。



美国操纵汇率的真正目的,在于拉抬出口,提升经济:


美国想要美国人少买外国货;


美国想要外国人多买美国货。


美国人打着自己的算盘,日本人当然也拿出自己的算盘拨啊拨啊的,尽最大可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日本是美国马前卒没错,可马前卒也不想任人宰割啊。


于是日本人想出了两个办法来应对:一个办法叫,挤毛巾战术。


当时日本政府决定提高日元汇率,那日本的生产企业肯定知道自己要过苦日子,可日本企业也挺坏的,用了一招叫做“挤毛巾”的战术。


什么叫“挤毛巾战术”呢?简单讲,就是像我们挤毛巾一样,拼尽全力挤干毛巾里的最后一滴水分。


日本人那“耿劲”上来了,谁也挡不住。


我举两个例子来让大家直观了解一下,什么叫“挤毛巾战术”。


在丰田的零件工厂,年轻小伙子在操作数控机床时将防护罩门全打开了,但工厂的要求是只能拉开一半,拉开到头能伸进去的宽度。


一旁的老师傅狠狠的训斥年轻人:你知道你把防护罩门全部打开要浪费几秒钟吗?你一个人一次浪费几秒,一年下来是多少时间你知道吗?你的操作证明你根本没认识到节约生产时间,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性。


因为一次浪费了几秒钟的操作,工人就被如此训斥,这就是挤干最后一滴水的“挤毛巾战术”。


还有个例子,在数控机床生产厂,当时生产一个零件以后会直接用喷压枪将零件上的切削液给吹掉。可采用“挤毛巾战术”后,工厂禁止了这样的做法,切削液不能够被白白的浪费掉,必须严控喷枪将切削液吹到回收利用的装置中,进行再次利用。


你能看到,浪费个几秒钟,浪费几滴切削液,这些在生产过程中极为细小,极为细小的东西,当时在日本都抓的很紧。


为什么日本生产厂要抓的那么紧呢?


因为日本人精啊。


日本人知道日元升值后自己产品的竞争力会下降,那怎么办呢?我不可能对产品降价做亏本买卖啊。


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来节约成本吧。从各个方面,各个小到你难以想象的方面,用“挤毛巾战术”挤出公司的利益。


另一个办法叫,中国市场。


挤毛巾固然可以节约生产成本,从鸡毛蒜皮的细节里抠出利润来,但鸡毛蒜皮终究是鸡毛蒜皮,要想真正的解决问题,要想大幅降低成本来抵消日元升值带来的竞争力下降,就必须另寻出路。


而那个出路,就是海外市场。


之前给大家写过一篇讲抗日战争后,中日恢复邦交和交流的文章,相信不少朋友看过。



从1978年邓访日后,中日之间的关系就进入一段蜜月期,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中日两国都相互需要。


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需要大量外国投资;日本日元升值,产品竞争力在海外市场持续下滑,需要廉价的劳动力及厂房和税收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升日本产品的竞争力。


于是中日两国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一拍即合,日本大举投资中国,中国为日本提供各项优惠措施及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如此一来,中日两国是各取所需了。


只不过大家在这里要注意一个滞后性的问题。没错,投资中国市场对日本降低成本有着极大好处,但这个成本的降低有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我今天投资,明天成本就降了的,至少要两三年时间,投资中国的好处,才能显现出来。



击败美国的日本推土机,小松


时间来到1986年,距离“广场协议”签署才过去一年,日元就已经升值了20%,如此快速和高幅度的升值,对于日本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来说是“难以承受之重”。


当时日本政府自己做过一份报告,报告主要讲日本各行各业所能接受的汇率极限。根据行业不同,所能接受的极限也不同。


纺织和钢铁业所能接受的极限是1美元兑180日元;


造船业的极限是1美元兑175日元;


电子产业的极限是1美元兑170日元;


汽车产业的极限是1美元兑155日元。


这就很有意思了,美国人最最恨的日本汽车,却是最能抵抗汇率升值的行业。



中曾根康弘(左)


可日元还在不断的升值,日元升值直接导致出口衰退,作为贸易立国的日本来说,贸易衰退就直接意味着经济衰退。


日本政府越来越不安了,尤其是国内反对党的指责和批评,给了中曾根康弘政府以极大压力。


选民的声音也从:


“广场协议的策划者”,“有魄力的政治家”转变成了“葬送日本制造业的卖国贼”。


这下日本执政者真的慌了,试想,如果日本的制造业真葬送在自己手里,那是多大的罪啊,葬送日本制造业,首相还不切腹谢罪?


于是日本政府开始了补救措施,思来想去,补救的措施只有一个:降息。


简单讲讲降息的作用,降息作用主要两点:


一,借钱成本低了,鼓励企业借钱,扩大投资;


二,货币吸引力下降,抛售日元,汇率下跌。


结合上面讲到的东西,大家会发现此时“降息”非常符合日本政府的需要。


首先,日本企业在中国大量设厂,不断加大海外投资降低生产成本。


那“降息”就能减少日本企业的借钱成本,更鼓励他们对外投资。


其次降息能够打压汇率,让日元别那么一路往前爆冲,也适当贬贬值。


有这两点契合度那么高的好处,日本政府果断降息。



1986月1月30日,日本宣布将银行利率从5%降低到4.5%。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却是开启日本失落20年的重要伏笔。


第一次降息效果不明显,于是仅仅过了两个月就降了第二次。


可这第二次力道还是不够,四个月后又降了第三次。


当时,日本的决策层非常相信唯有降息才能救日本,才能将日本这架以出口贸易为主的马车,从悬崖边拉回来。


于是在第三次降息后,仅仅过了三个月,迎来了第四次降息。


最终日本在一年的时间里,搞了五次降息


1986月1月,4.5%;


1986年3月,4%;


1986年4月,3.5%;


1986年10月,3%;


1987年2月,2.5%。


然而就是这样拼了命的降息,想要对抗日元升值带来的影响,也没用。


日元兑美元在1987年4月的时候,正式突破了1美元兑换150日元的警戒关口。


为什么日元还是遏制不住的拼命往上升呢?


这里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1986年的美国经济出乎意料的差,美国对外贸易赤字总额,来到了创纪录的1450亿美元,但美国1986年的GDP增长,却只有2.9%。


这就意味着美国必定会继续实行“弱美元政策”以增加美国货的竞争力。



第二个原因是,日本国内的“外汇炒家”,遍地开花。


有一个小孩子都懂的道理,就是当日元升值,美元贬值成为一种大概率事件时,那市场上的外汇交易商们,就会蜂拥而至的买日元,抛美元。


在广场协议签署仅仅一年后,日本东京的外汇市场规模就已经暴增了300%,各种大大小小的银行,证券,保险公司,蜂拥而入的进入外汇市场。


当时东京的大街小巷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


世界上最容易赚钱的生意是什么?


炒外汇呀。


你只要买日元,卖美元就行了,闭着眼赚钱。


当然,偶尔美元还是会升升值的,但终究还是要往下跌的。


为什么呢?


因为美国不允许它往上升,美元一升,美国完蛋。


软弱的美元,软弱的美国。



二战后日本的实际统治者,麦克阿瑟(右为日本天皇)


美国有个习惯,就是一旦自己经济不好,他就习惯去找别人的毛病,虽然日本的炒汇商人笑话美国是软弱的美元,软弱的美国,但美国还是日本的实际“掌控者”。


民间流传着。软弱的美元,软弱的美国。


但在东京政治圈内,却流传着另外一句话,这句话自从美国占领日本后,就是每个日本政客都知道的,且必须牢记的,即亲美政府不一定长寿,但反美政府一定短命,换句话说,日本执政者是不可能和美国对着干的,万一有哪个不懂事的首相敢,美国有一百种办法让他下台。


所以你要日本政府和美国敌对是绝不可能的,日本政府能做的,就是背地里做些小动作来糊弄美国。


可美国人哪有那么好忽悠,世界上诺贝尔经济学奖有多少个美国人啊。


美国人见1985年的广场协议签署到现在快两年了,什么屁效果没有,他不死心,还要继续在汇率上做文章,1987年2月,美国再把小弟们叫到一起,准备在“广场协议”后,再搞个“巴黎协议”。


这是又一次的发达国家联手“操控汇率大会”,在会上,美国定了一个“汇率中心价”:


1美元兑153日元;


1美元兑1.8马克


美国告诉手下的小弟们,当市场汇率偏离上面上个“中心价”2.5%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开始干预汇率了,不过这时,不是强制的。


当市场汇率偏离“中心价”5%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强制干预了。而当,市场汇率偏离“中心价”超过5%的时候,那这个“中心价”就要重新定义了。


而且在这场会议上,日本人还在全世界面前讲出了自己的“真心话”,这真心话,把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出一身冷汗日本大藏省官员在会议上发表讲话,原本打算说新协议的目的,是要从:


Strong Dollar,Strong America(强大的美元,强大的美国)


转换到


Weak Dollar,Strong America(软弱的美元,强大的美国)


可这位老兄不知道为什么,把:


Weak Dollar,Strong America(软弱的美元,强大的美国)


说成了


Weak Dollar,Weak America(软弱的美元,软弱的美国)


软弱的美国,一说出来,会场上几百人鸦雀无声。


现在大家经常听到美国指责谁谁谁操控汇率,指责日本韩国都不老实,都在故意压低汇率,但美国还真没有资格说这话。


因为操控汇率的老祖宗,就是美国自己。


1987年,美国强行给美元汇率定个“中心价”,一有偏离,各国政府都必须出手干预,维护美元利益。可以说相当霸道了。


然而这个新版操控汇率协议,各国都是口惠而实不至。也就是美国的小弟们,嘴巴上说,行行行,我配合你美国,可实际上一个比一个会搞小动作。


美国可以对一个搞小动作的小弟下手,可所有小弟都搞小动作,美国也不可能和他们都翻脸。


而且更重要的是,汇率市场,那个西方世界号称的“自由市场”,也不甩你这个“新广场协议”,自由汇率市场,看穿了你这是个“口惠而实不至”的口头协议。


所以这个“汇率中心价”虽然G5都同意了,但却没有真正实现过。



新版广场协议操控汇率的失败,直接促成了美国威逼日本减税和扩大内需,与欧洲那些英国法国德国比起来,日本在美国人眼里多少“低人一等”,而且二战后日本那一贯对于美国的臣服态度,也让美国人认为日本是最好捏的软柿子。


美国很快给日本政府下了一道死命令。



美国人对日本人说,你们现在在汇率上给我耍小聪明,你以为我们不知道?


你们日本政府现在要扩大内需,你政府要拿出钱来做大量投资,另外你要给人民减税。


日本那位同意“广场协议”的首相中曾根康弘,向美国人诉苦,减税可以做到,可扩大内需,日本政府也没钱。美国人哪吃你这一套,美国CIA何等机构,你日本有几斤几两他门清。


你日本有钱,你就是不肯拿钱出来“扩大内需”。


在美国的政治压力和威逼利诱下,日本开始搞钱“扩大内需”,满足美国人要求。


当时日本一年增加了1万亿日元的税收,里面可以拿出5000亿来。


另外,还能出售195万股NTT股票,可以弄个5.6万亿日元。


还有能出售JAL日航公司的股权来筹资5000亿。


那日本人他又搞小动作,明明有大概6万多亿可以拿出来,他就给你弄一半,只想弄3.5万亿作为政府财政的补充预算。


可美国人会同意吗?


而且如果现在回过头看,当时日本政府应该更早的拿出这笔3.5万亿日元来扩大内需。



日本横滨港


为什么呢?


因为日元不断升值,日本出口受到影响,而影响则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上,那些日本大型企业虽然也有影响,但他们有着各种方法来将影响降到最低(如我上面几段讲的方法)。


而大家都知道,日本有很多“匠人”,还有很多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规模不大,但却是日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日元冲击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些中小企业。日本政府此时绝对应该拿出钱来帮助和拯救这些中小企业。


但是日本政府拿钱出来救中小企业的步伐,慢了。等到了后来,日本政府决心拿钱出来给中小企业救助时,这些中小企业都拿着政府的“救助”,去炒股了(这是后话,下一期会讲)。


而现在,美国的话,日本不愿听,但没法不听。



日元升值,对于中小企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那对于大企业呢?我们先来看一段汇率和利润的关系:


当1美元兑240日元时,假设,日本车海外售价10000美元,利润率10%,卖一辆,日本车企赚1000美元汇率换算后也就是240X1000=24万日元。


那现在,日元升值了:


当1美元兑120日元时,同一辆车,10000美元,利润率10%,日本车企赚1000美元可这1000美元的利润就变成了120X1000,12万日元。


这样一讲大家应该很方便理解,为什么日元升值,对出口打击那么大了吧。


当然上面的数字都是虚构的,但是汇率和利润的联系是这样的。



根据日本经济企划厅在1987年和1988年做的企业调查显示,对企业来说,能够盈利的汇率是多少。


在1987年,日本各大企业能够盈利的汇率平均值是,1美元兑175日元。而到了1988年,这个平均盈利的汇率值,变成了1美元兑140日元。其中大多数企业,在1美元兑130日元时,依旧能盈利。


14%的企业甚至能够在1美元兑120日元时盈利。


这一结果,出乎意料。


之前日本一直说啊,日元升值会沉重打击日本出口,会让大量日本企业陷入困境。


但实际上,根据这项日本政府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企业的状况是不好,但也没那么糟,中小企业是糟了点,但大企业的抗日元升值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美国人还是不了解日本人啊,这里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日美两国企业的一大不同,也曾侧面说明了,日本企业,为什么那么能扛。


当年美国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卡尔特零件,被日本生产的零件打的经营困难,不得不开始大量裁员,减少研发经费。


而这一大量裁员,在卡尔特零件所在的罗姆镇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工厂员工和家人围住工厂,并且在强大工会的带领下,那些没被裁员的员工也罢工,加入到抗议队伍。



不久后,日本同一类公司,大阪生产汽车零件的日通工厂,因为日元升值而利润锐减,但日本人的做法,和美国人大相径庭,日本他不是什么大规模裁员。


而是雇佣更多临时工,同时对正式员工实行减工资,减福利,以此来将利润减少的损失降到最低。


日本厂的这种行为,要是放在美国,美国人早就炸锅了,甚至可能拿枪跟你拼命。


可在东亚文化圈中,尤其是在日本,日本人对于公司有一种要“共渡难关”的信念,公司困难,所有人都节衣缩食,我也应该如此,这是日本人的文化。


而且大家也都知道,日本可能是全世界跳槽率最低的国家,一个人从毕业起就在一家工厂或者公司干到退休的大有人在。


但美国文化是什么?就是老板要解雇我们,要减我们工资?找工会,和他干。强大的工会立马组织起所有员工来对抗老板。


日本人这种“共渡难关”的精神,在小企业身上有,在跨国大企业身上一样有。



好了,现在日本政府听了美国人的话,先升值日元,又通过一年五次的不断降息,来降低企业的借贷成本,进一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接着,日本政府来了个大杀招。


6万亿刺激计划。


1987年中旬,中曾根康弘宣布《政府景气对策》,景气对策的主要内容有两点:


1,减税一万亿日元;


2,五万亿日元的公共事业投入。


这6万亿刺激计划,不免让人联想到中国当年的“4万亿”,或许有朋友觉得六万亿日元有什么多的,可要知道那是在三十多年前的八十年代。


而这六万亿砸下去出现什么效果呢?


关于这个效果,我想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这两点来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是,通货紧缩螺旋;


从社会学角度是,贪婪从重心理。


我们先讲第一个,在经济学上的比较有意思的概念,叫通货紧缩螺旋(Deflationary spirals ),首先大家通常认为的,当日元升值,银行降息。所带来的是什么呢?


日元升值,日元更值钱,购买力更强;


银行降息,贷款更容易,投资更便宜


在这两点的驱动下,你是日本商人,你要做的就是大举扩张和投资,尤其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人力,物力,税收,什么都很便宜。


于是日本商人大举投资中国,在中国开厂生产商品,随后将中国产的商品再卖回日本。


因为中国各项成本都很低,所以同样的商品运回日本以后,价格会便宜非常多。



举几个例子:80年代,日本一双拖鞋大概是5美元,这是日本人自己在日本国内生产的拖鞋。可中国生产的拖鞋,在日本就卖0.5美元。你是日本消费者,你买哪个?


拖鞋这种低技术含量的商品,5美元和0.5美元能有多大区别呢?但价格却相差十倍。


再举一个有点技术含量的东西,石英表。当年日本人自己生产的一块石英表,售价是40美元,日本商人在中国投资后,让中国人生产的一块石英表是4美元。


这两个商品,老板都是日本人,但一个是日本人在日本生产,一个是中国人在中国生产,价格是40美元对4美元。


从质量上来讲,日本人产的石英表质量好一点,中国人产的石英表走着走着时间会慢,要调整,而且使用寿命较短。


可从“性价比”这个关键因素来考虑的话,依旧有很多日本老百姓,会选择买4美元的石英表,因为它够便宜,而且也能用。


那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三赢的局面


日本百姓买到了廉价商品,赢了;


日本商人赚到了相当利润,赢了;


中国工人赚到了一定外汇,赢了。


这个三赢的局面摆在了大家面前,皆大欢喜。然而它却是造成日本失落二十年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呢?


问题就在于我上面讲的,经济学上的认知误区“通货紧缩螺旋”。


我们再来捋一下刚才的“三赢”局面。


日商利用日元升值,银行降息,大量投资中国,在中国设厂生产各种电子产品,日用商品,再卖回日本。


那么,日本自己国内的生产商怎么办?


我们要知道,以前日本的拖鞋是日本人自己生产的、日本石英表是日本人自己生产、日本的众多日用商品,全是日本人自己生产的而今,这些商品大规模的被“日商投资”的中国产品所取代,那么,日本自己国内的厂家怎么办?这就造成了“产业空心化”的恶果。


日本的企业,完全不是中国廉价商品的对手,在一年,三年,五年的时间里,一家家的倒闭,一家家的关门。而这些倒闭的工厂的员工们,收入下降,收入下降就让他们更多的去购买中国的廉价商品,他们购买中国的廉价产品越多,中国的廉价商品卖到日本的就更多。


而且,他也开始影响中高级市场,原本有钱买中高级商品的日本人,因为失业和降薪,购买力下降,买中高级商品少了,买廉价商品多了。


这造成了中高级商品市场的萎缩,让中高级市场也陷入不景气之中。


由此形成了一种“通货紧缩螺旋”,你越买廉价商品,你就越穷你越买廉价商品,国内企业倒闭的就越多。国内企业倒闭的越多,你更穷,他是一种螺旋型的不景气循环。


其实在上世纪,在中国崛起之前,日本的出口产品不光是在电子电器和汽车等高科技产业上厉害,在餐具,厨具,毛巾,塑料制品等轻工业产品上也很厉害。


可因为降息,日商得以大举投资中国,在中国设厂再将廉价产品卖回日本后,直接导致了日本这些生产“轻工业产品”的企业,大规模关厂倒闭。


而这里一大直接原因,就是日元升值。


日本政府原来做的美梦是,日元升值,日本人民购买力强了,多买买我日本产品,拉内需补出口损失。可没想到算盘打歪了,中国横空出世,日本人民增强的购买力,全拿来买“MADE IN CHINA”了。


日本的中小企业在那个年月,日子是不好过,高端产品面临日元升值压力,出口大幅降低,低端产品面临中国竞争压力,销售大幅减少。


不过这时候也不全是坏消息,这不日本政府“想办法”了,先给人民减税一万亿,再撒钱五万亿扩大内需。


这时候六万亿“变相救了”濒临倒闭的企业,为什么是“变相救了”呢?因为那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法。


为什么日本政府狂撒六万亿是饮鸩止渴呢?我们就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了。



当年广场协议签订后不久,日本政府为了配合美国的“美元贬值”,就不得不修改了日本国内的“企业外汇结算”和“企业购买外国债”的限制。


日本政府放开了这两只监管的手,等于是放开金融市场,完成了美国的任务——金融自由化。让日本企业积极参与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运作,从而帮助日本政府完成“日元升值”的政治任务。


可企业家的核心是逐利的,又不是慈善家,你日本政府放开外汇市场,鼓励企业参与,那企业就参与咯。



企业这一参与不得了,当日元升值是大概率事件时,那炒日元,岂不是闭着眼睛挣钱?就像今天美国,中国,欧盟政府全都站出来告诉你,美元今年年内将升值10%,那你怎么办?


炒美元呗,世界大国异口同声这么讲,我等老百姓还等什么,炒美元!


当时的情况也一样,“广场协议”,就是世界各国对于全世界的保证——我保证,美元贬值,日元升值。于是,当你日本政府放松了金融管制,放手让企业投入自由金融市场的怀抱后,那日本企业就拿出一部分资金,加入炒汇大军,短短一两年,东京外汇交易市场的规模,就扩大了三倍。


你想象一下,今天中国炒股的人数扩大了三倍,是一番什么景象。



那些被政府号召来炒汇的公司们,投入外汇市场后发现,哎,政府诚不欺我,美元一直在贬,日元不断升值,虽然我的公司在贸易出口这方面因日元升值,蒙受损失,但我的公司在炒外汇方面,也因为日元升值,赚了一笔。


这样一来会出现一种什么局面?大家猜一猜。


没错,会出现一种,越来越不想干实体经济,越来越想继续靠炒作赚钱的局面。


当时日本三类公司:


一类是像丰田这种的大型跨国公司;


一类是像爱媛这种的中小型公司(产品以出口为主);


一类是像神木这种的中小型公司(产品以本国人民购买为主)


这三类公司,抵抗外汇风险最强的自然是丰田这种大企业,而像爱媛这种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就会受到严重冲击,此时,爱媛可以采取三种应对手段:


1,拧毛巾战术,从生产环节的一点一滴抓起,最大限度节约生产成本。


2,共体时艰,雇佣临时工,老员工降薪,全员共渡难关。


3,转移生产基地,将生产厂搬到临近的中国,解雇日本工人,大量雇佣中国工人。



先前,爱媛用这三种方法来应对日元升值所带来的冲击。但渐渐的,爱媛老板发现,炒汇,金融市场炒作,也是一项可以增加企业收入的手段。


其实在当时,不止是爱媛这家公司发现了,日本不少遭受危机的中小企业主都发现了,或许金融市场炒作,是一条好路子。


但是日本人天生谨慎,日本至今仍是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在八九十年代,在企业面临出口危机的时候,你要让企业主拿出钱去金融市场“赌一把”其实不容易,大家心里都没底。


在这种大环境下,这种大环境就是,大家都觉得金融市场炒作,可能是条路子,可都在那条,想试试,又不敢试试的线上徘徊。


此时,日本出现了六家公司,一下打消了大家的“疑虑”,这六家公司是阪和兴业、山一证券、夏普商贸、伊藤商事、三菱信托、日本信托。


这六家公司,在东京金融市场横空出世,大闹日本东京,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六鬼闹东京”。是的“六鬼闹东京”,这不是我说的,日本人一贯有这种中二的形容方式。


这“六鬼”里,最具代表性的是“阪和兴业”。




阪和,原本是日本一家传统的,老老实实的钢铁生产商,风光时国内外30个办事处,员工人数超1000人。他的社长北茂桑,干了四十年圆钢和钢线出口,因为主要做出口生意,北茂桑对于外汇和汇率都异常敏感。


当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这对于“阪和”来说是重大打击,但北茂桑一没“拧毛巾”,二没“裁员”,三没“投资中国”北茂桑,做了一件业内人士都目瞪口呆的决定。他决定,炒外汇。




北茂社长的炒汇指挥部


北茂社长,把社长室清空,又重新装修,装上最新的监视器,电话,传真机,然后组成了一个以他自己为首,五名公司常务理事为辅的,外汇炒作班子。该炒作班子,从每天早上八点开始炒外汇,一直要炒到半夜零点。


炒汇范围从东京到纽约,每天进进出出的金额从一两千万美元,升升升,最后升到四五亿美元,当时的日本记者专门去采访了“闹东京”的六鬼之首,阪和的老板,北茂桑。


在采访中,北茂轻描淡写的如此说:



一天赚一亿



一天赚一亿,就是小儿科



一天赚五亿也有过



(炒汇)真是轻松愉快的买卖啊


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阪和”1985-1986年的公司决算盈利142亿日元,其中,炒汇所得98亿日元……到了1989年,“阪和”的炒汇,炒股收入,已经超过了他“本营收入”(炼钢)的两倍。


当年日本的“阪和”炒汇事件,连在纽约的花旗银行都惊动了,因为日本制造企业,给外国人的印象就是保守,谨慎,很少参与这种金融市场的投机炒作。


但“阪和”,打响了日本制造业,金融炒作第一枪。



社长坐镇,亲自指挥炒作


英国有句谚语,叫,没有什么比你朋友或者邻居发了财,更能搅乱你心了。看到自己认识的人发了财,是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阪和”原来是一家勤勤恳恳,老老实实的日本制造业,可现在炒外汇赚的钱,比炼钢赚的多得多,那还炼什么钢啊,炒外汇得了。


“阪和”的成功,看在其他同行眼里,是又嫉又恨。


噢,我们都在共体时艰,一会儿裁员,一会儿降薪,你倒好,坐在办公室里舒舒服服的看看监视器,打打电话,大笔大笔的钱就来了。加上之前讲的,日本的企业都有炒作金融市场的念头,但心里没底,也没人带这个头。


而这时,带头人来了。“阪和”的成功为日本全国疯投机,疯炒作,起了一个非常非常不好的作用。日本大大小小的企业,看到“阪和”的风光,都走上了同一条路。还干什么实体经济啊,还炼什么钢,还造什么车,还搞什么机床。


炒汇,向“阪和”学习,炒汇去!



于是,这股炒作的势头,就这样刮起来了。


当时,日本的一大批企业,也甭管你大企业中企业小企业,全都一窝蜂的开始不务正业,都开始学着“阪和”炒汇。有些企业胆子小,投入一点点尝尝味道,有些胆子大的就大投入,但不管大小,到最后都会发现。哈呀,这钱太好赚了。



中曾根康弘(推行错误的金融政策)


而就在此时,就在日本国各类企业炒作之风刮起来的时候,1987年5月29日,一方面受到美国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日本政府的错误决策。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向日本列岛,发射了一枚“金融原子弹”。


中曾根康弘对全日本人民发表电视讲话,公布了日本政府的一项重大《景气对策》,该对策主要内容如下:1,不低于一万亿日元的居民减税;2,不低于五万亿日元的政府投入。


这话一讲,整个日本列岛,沸腾了,这六万亿轰下去,日本列岛,爆炸了。


这颗金融原子弹对日本的伤害可不是一点两点,本来如果企业还在勤勤恳恳干实业还好,可轰这颗金融原子弹的时候,日本很多中小企业都已经不干实业了,因为日本开始进入了“通货紧缩螺旋”,进而发生了“产业空心化”,实业越来越难干,再来,阪和的例子给了日本其他企业巨大刺激,并且在日本社会引起了一股大家一起炒汇炒股票的风潮。


在这两大背景下,日本政府轰下来六万亿,会导致什么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政府原本的意思是,我给你减税,再给你撒钱,希望居民多买国货拉内需,希望企业多投资激活经济,然而企业会乖乖听话吗?


可当时的日本企业在干什么?在关心“六鬼闹东京”,在学“阪和”炒外汇,那这时候,日本政府这六万亿轰下来会发生什么?


如果你是企业主,你是老板,政府又给你减税,又给你撒钱,你会怎么做?老老实实把钱投入实体经济?老老实实炼钢,老老实实造机床?怎么可能!


政府轰下来的钱,当然继续去炒作啊!



1987-1988年,这一年间,日本全国的大大小小企业,都纷纷成立了一个现在看起来匪夷所思的部门。这部门叫做“财务技术部”。而这个“财务技术部”的主要工作,就是炒股票,炒期货,炒外汇。


这三炒,当时被戏称为“财务技术”。


我们现在看起来像个笑话,噢,你一个造零部件的工厂,干什么搞个“财务技术部”来炒股票啊;你一个造挖掘机的厂,不好好造挖掘机,弄个技术部来炒股票炒外汇,简直匪夷所思啊。


然而在当时,没人把它当笑话看,而是人人效仿,因为政府发钱了,银行利率又极低,借钱很容易,借钱成本也很低,所以很多日本企业,在公司里都搞了个“财务技术部”。你不搞“财务技术部”,就好像吃亏了一样。



然而实际是,这玩意儿虽然叫做“财务技术部”,可根本不需要什么技术,大家还记得中国股票牛市的时候吗?


中国股市牛市时,全中国人人都以为自己是股神,连证券从业资格都没考过的人,股票都玩的飞起,满口跟你讲的都是我今天赚了多少多少,明天还会赚多少多少。


可,你真是股神吗?


你只是一个吹泡泡的吹手罢了,让你三岁的儿子来买股票,他也一样是股神。日本当时情况也一样,大大小小的企业纷纷设立“财务技术部”,炒汇,炒股,炒期货,他们要做的,只是把钱投进去,然后等着赚钱。


没错,钱就是这么好赚。


一些原先没有这打算的,想老老实实做实业的公司,看着别人发财这么容易,也按耐不住了,也闯进这场制造泡沫的漩涡之中。



金德尔伯格名著,中文译为《疯狂惊恐和崩溃》


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狂热和毁灭》一书中也说,形成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愚蠢的从众心理。本来你正常的一个人,看到朋友发了横财,于是你也冲了进去,你的“成功”,又让你的朋友眼红,然后他也冲了进去。


以此类推,泡沫越吹越大。


在“从众心理”的疯狂漩涡中,全世界能忍住的人,不到十万分之一。(当然连本金都没有的人除外)


现在有大量文章和新闻说的都是,日本当年泡沫经济时期有多疯狂,日本人是如何夜夜笙歌,一掷千金的。鲜少有文章去追寻泡沫经济成型的过程和原因的,你问十个人,十个人会告诉你,日本泡沫经济是因为广场协议,日元升值。


可当你再问它日元升值后发生了什么,大多数人就答不上来了,微观系列就希望带您了解,日元升值后,日本银行大幅度降息后,日本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不通过一些难懂的假大空的经济学词汇来说明,而是通过生动的实例来帮大家了解,那一段时间日本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


广场协议只是个起因,真正原因是日本政府在错误时机推出的错误政策,和日本企业的贪婪欲望。



以阪和为首的,六鬼闹东京,日本政府轰下六万亿救经济日本大大小小企业设立“财务技术部”,这些都是当年日本真实发生的事,不知道为什么很多文章在解释“日本泡沫经济”时,都不讲这些故事,反而专挑那些深奥难懂的经济学知识来讲。


至此,日本泡沫经济的所有条件都以形成,接下去发生的事,就是百姓和企业,把钱投入金融市场,然后看着他涨。


赚钱,就像打个响指那么简单。



但这是日本企业层面的跟风炒作,日本泡沫时代,光靠企业炒作,日本人民不参与当然也不可能成型。


那么在全世界都出了名的“爱存钱的日本人”,又是怎么加入到这一波泡沫浪潮中的呢?


日本人参与到狂热的炒作,都要从一支股票说起。这支股票在日本人尽皆知,它叫做NTT,即日本国营电话公司,NTT是一家有着115年历史的老牌国企,而大家都知道,你只要是国企就一定有封闭垄断,不思进取等一系列问题。



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全世界吹得最盛的经济风,叫做“新自由主义经济”,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旗帜号召下,英国撒切尔进行了国企改革,日本也受到影响,势要将肥大臃肿的国企从政府资产中剥离出去,以此来为政府“减负”。


当时的日本首相,也是我们整个系列里经常提到的中曾根康弘,提出了伟大的“民营化大改革”,将枪头直指日本三大国有企业。



日本三大铁公鸡,JR,JT,NTT,这三大国企是:JR,日本国有铁道公社,(轨道交通);JT,日本专卖公社(消费品,香烟,盐,食品等);NTT,日本电信电话公社(通讯网路)。


中曾根康弘盘算着这三大国企,先对谁下手,日本铁道,有着庞大的37兆日元负债,先等等;日本专卖,有着强大的左派工会组织撑腰,惹不起;日本电话,看来看去,就你这颗柿子最软——捏。



矗立了115年的老牌国企,日本电信电话NTT,启动民营化改革,这块百年老招牌,也在镜头前被“摘牌”。


日本电话成了国企民营化的排头兵。1985年,日本电话(NTT)民营化改革启动,在经过一系列的民营化改革程序后,到了1986年,NTT公司开始进入证券市场,公开发行新股。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听到“打新股,打新股”都非常积极,为什么呢?


因为就算没有证券知识的人都知道“打新股”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打新要抽奖,你只有抽到了才能打,而新股“破发”的情况,以前都非常少。


所以“打新股”基本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稳赚不赔,那老百姓肯定蜂拥而至咯。


当时的日本NTT也是如此,NTT公开发行新股,日本百姓一听,热情高涨的投入“打新大军”。



日本政府可能都没料到老百姓热情那么高,申请的人太多,怎么办?日本政府就提出了“新时代股市,应赋予广大国民公平购入机会”,简单讲就是,大家别急,人人有份。


日本居民凭借“住民票”,一人可认购一股。而公开申购的一株价格高达119万日元。可是这“公平购入机会”也供不应求,要申购的人太多,总申购数最后高达1050万人(件),无奈之下,还是得用老办法,抽奖。


中奖率是每十个人中一个,每三户家庭中一户。



因为参加抽奖的凭证是住民票,只要是日本人都有住民票,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人们拿着上至90岁老人的,下至刚出生宝宝的住民票,疯狂的加入到抽奖大军。


当结果公布的那天,在证券店门口你能看到抢不到股票的老公或者家庭主妇在那里偷偷掉泪,而成功认购到NTT新股的“幸运儿”则兴奋的大摆宴席,仿佛这个新股认购真的是稳赚不赔一样。


嗯,是的,他还是真是“稳赚不赔”,至少在一开始时这样的。


NTT这个国企公开发行新股,被日本人比喻为“神临凡间”,所有人都认可它是支绩优股,买到必赚。



我们可以看到NTT挂牌后,第一天收盘价160万円(2月9日);两个多月后,4月22日,来到最高价318万円;两个月时间涨了200%。虽然之后涨涨跌跌,但NTT的意义并不在他的“股票价值”,而是在他的“社会价值”。


上一期我们说了,是“阪和”的巨大成功引发了日本企业疯狂涉足金融炒作和房地产炒作。这期,NTT也是类似的道理。


是NTT,引领着日本国民,从金融旁观者,迈入了金融参与者。



证券公司人满为患(左);连妇女也组织参观证券交易所(右)


大批大批的原先对于股票无感的日本人,在不断听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谈论NTT神话,谈论股票赚钱有多简单之后,也慢慢陷入炒作股票,不劳即可收获的社会氛围愈发浓烈。


再加上当时的大环境极为有利于“牛市”的生长,日元升值,传统出口收入大幅下降,大量日企加入金融炒作行业,日本政府推行减税降息,投入庞大资金刺激市场。


这就更有利于“全民炒股”的风潮如滚雪球般膨胀起来。


试想我们当年面对“牛市”的时候,周围的朋友家人不也是张口闭口“股票赚钱,股票赚钱”吗?当年的日本,同样道理。



三、日本的风光期


全民炒股风潮轰轰烈烈的吹起来后,炒股的日本人民,或者日本企业,果然赚的是盆满钵满。那么日本人民有钱了,都干些什么呢?有多风光呢?


风光一高尔夫运动和滑雪运动,“大众化”,我们现在讲起“高尔夫”都是一个高大上的运动,普通老百姓谁会去打高尔夫,就算是中产阶级也被房贷压得喘不过去,打打羽毛球就不错了,还打高尔夫。可在泡沫时代的日本,就算你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到球场上“挥挥杆”。



公司小白领到了双休日,约上同事和朋友开车去高尔夫球场打球成为最流行的休闲方式,他们穿着统一的POLO衫,戴着棒球帽,摆出标准姿势,瞬间成为欧美贵族一员。


就算你打的不好,也没关系,那就办张高尔夫会员卡,来自欧美的专业教练教学,尽享上流社会的运动魅力。


那么原本就是上流社会的日本人,看见那么多老百姓也因为股票繁荣而接触了高尔夫球,怎么办呢?他心里肯定会不平衡啊,为了区别“我”和你们这些“老百姓”的不同,原本就混迹于高尔夫球圈的“有钱人”,纷纷在球杆上做文章。




特朗普的金球杆


之前我们在新闻里看到,安倍晋三为了讨好特朗普送了老特一根“金球杆”。


那当时,日本有钱人为了在“高尔夫球场”,这个原本属于上流社会活动的地方,区别自己与老百姓的区别,便纷纷开始定制奢华而特殊的“金球杆”。


现在特朗普挥的金球杆,其实在泡沫时代的日本高尔夫球场,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是小儿科。



1989年,三菱金属会社退出价值一亿日元的高尔夫球三件套,预售650套,三天内完全售罄。一套一亿,650套就是650亿,三天全部卖完,可见其奢华之风。


那么你说老公的运动是打高尔夫,那老婆孩子呢?不可能也打高尔夫吧。


这就引出了泡沫时代日本人的第二项国民运动,滑雪。


那滑雪属不属于高档运动,高档消费?对于东北的伙伴们来说应该不算,但如果告诉你大夏天一样可以滑的飞起的话,那基本就属于一种高消费了。



当时日本滑雪人数暴增,据统计到1988年,全日本一年的滑雪人次突破3亿(次),也就是说日本一亿人口,从南到北,一年至少去滑雪三次。


而且统计数据还显示了一个“倒灌现象”,即夏天滑雪的人次居然高于冬天,这是因为夏天滑雪的快感大概和我们大冬天吃热气腾腾的火锅一样吧。


日本娱乐新闻当时甚至喊出了,“冬天滑什么雪,夏天才爽”的口号。


那肯定有朋友会好奇,日本凭什么喊出这口号?今天中国又有多少家可供人夏天滑雪的室内滑雪场呢?当时的日本媒体敢于喊出这样嚣张的口号,可以想见日本国内造了多少座室内滑雪场啊。



在日本九州宫崎县宫崎市,一直是日本经济发展倒数的“贫穷县”,但当地有优美的风光,于是在泡沫时代被人相中,大笔一挥,投入2150亿日元,在山林中开发出一座“海滨度假中心”。


这个度假中心野心极大,搞出了号称世界最大的室内沙滩和海水浴场,360度全仿真模拟夏威夷的采光系统。


海水模仿夏威夷,雪场模仿阿尔卑斯,一座室内海水浴场矗立在度假区东,一座室内滑雪场矗立在度假区西。



得此消息,千叶县船桥市不干了,你搞全世界最大的“海水浴场”,那我就搞全世界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反正口号一定要是“全世界最XXX”,规模一定要比你大。


上面宫崎市搞一个“度假中心”投入2500亿,你船桥市,光搞一个“室内滑雪场”就投入400亿。滑雪场建好后,票价也是淡季7000日元,旺季10000日元,票价10000什么概念?


就是比你去迪士尼乐园还要贵,人家迪士尼是一整个乐园,还有丰富的花车烟火表演,你就一个室内滑雪场,要价10000,还供不应求。



而比滑雪门票更贵的,是滑雪装备,现在我们去滑雪场都租的滑雪装备,可泡沫时代,租?谁会租,都是一家人开着车,车上带着整套滑雪装备上阵的。


这一整套滑雪装备,就算是最基本的一套基础款,没有十万日元你拿不下来。



好,现在一个日本普通白领,普通爸爸,周末不是打高尔夫,就是去滑雪场,那么平时,他除了上班还干什么呢?


当时在日本白领中间,尤其是日本男性职员中间,最流行的下班娱乐项目,是去泡迪斯科舞厅。


迪斯科里有年轻的美女,有迷醉的酒精,还有那些浮华的声光电效果特效。


当时的东京各迪斯科可谓是集奢华,沸腾,色情于一身的,迪斯科,成了泡沫时代,老百姓浮华情绪的一个最佳代名词。


你想那些什么高尔夫啊,什么滑雪场的,都还是能在大太阳底下见光的,那什么迪斯科啊,陪酒啊,就完全是需要在夜幕下才能进行的“暗奢华项目”了。


在1986年,东京最繁华的六本木地区,只有6家迪斯科,可随着大家钱越来越多,到了1989年,发展成了38家。


可地方就这么大,38家已经是极限,那各家迪斯科老板就开始从服务和品质着手,来抢客人。



由于当时是一个挥金如土的年代,所以各家迪斯科的风格都是比谁更“金”,比谁更“奢”。咱们比的就是谁豪气,各家迪斯科不光装潢的像赌场般金碧辉煌,还设立最贵最贵的VIP包厢。


当时这种最贵的包厢包一晚就要100万日元,包这种包厢的,大多是日本的房地产商人或者证券商人,包下来用来招待政治人物的。


在迪斯科,跳舞当然是一大主角,而舞蹈的种类也经过三阶段演化。泡沫经济刚起步时,台上跳的是扇子舞,一个曼妙女郎,在舞台上热情舞蹈,带动台下顾客一起跳舞。




泡沫经济上升期时,扇子舞还是扇子舞,但跳舞的人开始穿更短的迷你裙,开始酥胸半露,开始走色情擦边球路线了。



走在情色边缘的扇子舞表演


泡沫经济巅峰时期,单人色情变成了群体色情,你一个女人在台上跳艳舞,视觉冲击力还不够大,索性我叫六个,叫十个来,大家一起在台上跳。


而台下那帮日本男人,那帮公司员工,看的热血沸腾,伴着酒精和情色,在迪斯科里更是挥金如土。



大街上挥舞万元大钞,拦招出租的日本人


在迪斯科热舞买醉后,在凌晨的东京街头,最能称为时代记忆的画面,就是一群人,手上抓着一把万元大钞,在街头拦出租车的情景。


现在在日本,打个出租都觉得贵死,可在当时那只是毛毛雨,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中国马路上,站着一排排的人,手上挥着十几张百元大钞在拦出租的场景,都感觉有点魔幻。


而当时的日本,就算你拿着万元大钞在马路上挥,出租车也都爱理不理的,因为街上人人都这样挥,接谁,我看心情。


日本职员过得风光,日本的大学生过得也不差,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应届大学生。



左边是泡沫时代的求职杂志厚度,右边是泡沫破裂后求职杂志厚度,对比一目了然。


在泡沫时代,每年都有几百家企业,因为“人手不足”而倒闭。而由于“人手不足”濒临倒闭的企业,平均每年都有个两三千家。


泡沫时代,各大企业都抢着要人,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现在日本应届毕业生那叫一个辛苦,能拿到一个“内定”都像考上清北一样兴奋,可在泡沫时代,企业主们是像伺候菩萨一样伺候应届毕业生的。


尤其是大企业,或者炒股,炒房地产特别成功的中小企业。



首先,不管录没录用你,只要来面试,一人发一万,当做来回路费。


然后第一轮面试是100%通过的,第二轮叫你来,再发一万路费,然后带你参观公司,再和你聊面试细节。最后,你被录用了,公司再送你10万献金,或者40万购物券。


而如果你是“清北复交”这样的顶尖大学毕业的人才,那更不得了了,你会被安排为“本公司未来不可或缺的人才”,提供高级公寓让你住,公司配备进口车让你开,还会送你一整套阿玛尼行头。


在泡沫经济巅峰时期,更夸张了。



国际一流大学,东京大学


企业开始瞄准一流大学的大三学生,从大三就开始和你培养关系,到了大四暑假招你来做公司的暑期实习生。


可这实习生的实习是次要的,实习生的主要工作是吃喝玩乐,吃肯定是高级餐厅,玩,带你去研修旅行。


研修旅行的规格和你读的大学成正比,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筑波大学,去美国旅游;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东京理科大学,去冲绳旅游;其他大学,去伊豆旅游。



日本泡沫经济研究学者,野口悠纪雄


从年轻人还在读大学时期就开始拉拢人才,可真的有那么多人才需要拉拢吗?无非是当时的日本社会,方方面面全都泡沫化了。


然而当时的日本人民是激动且愉悦的,谁管什么泡沫化,日本研究泡沫经济学的专家野口悠纪雄,在泡沫巅峰的时刻曾写过一篇长文批判日本房价和股价的巨大泡沫。野口悠纪雄的文章引起巨大反响,只不过这反响,主要是抨击和谴责的。


当大家都沉浸在浮华的美梦中时,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学者,真的很讨厌。于是乎民众一通谴责野口先生后,很快将他的屁话抛之脑后。


大家需要了解的一点是,泡沫时代的日本,钱不当钱的情况是社会大风气,随随便便一个普通员工,钱包里面就塞着一叠万元大钞。


这一叠万元大钞,可能就是他一晚上的玩乐花销。



日本进入泡沫时代后,股价近乎九十度的,一路爆冲,当时日本的股市有多好,我讲几个数字大家就明白了。


以广场协议为起点,“广场协议”签署的后的第一天,即,1985年9月24日,东京证券交易所,所有股票的平均价格是12700日元。


一年多以后,即1987年1月30日,东京交易所的股票平均价格突破20000,来到20130日元


又过了一年多,即,1988年的8月15日,东京交易所的平均股价突破30000日元


一年后,即1989年年底的12月29日,交易所平均股价已接近40000日元,达到38915日元的历史纪录。


东京证券交易所,当仁不让的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股票交易所。


这是日本人在泡沫时代风光的一面,接下来讲两个活生生的例子,来看看在泡沫时代,日本的疯狂,指的是日本泡沫时代的大老虎——神婆与她的27000亿。


四、日本的崩溃期


这是一个你现在听起来会觉得不可思议的故事。



那时正值日本政府轰下六万亿刺激经济,日本股市也才刚起步,在大阪有一个“神道婆”,这个“神道婆”是开日料餐厅的老板娘,叫尾上。


这个尾上整天神神鬼鬼的,自称能和“蝦蟇仙人”对话,这个蝦蟇仙人,其实就是“蟾蜍仙”,在中华文化圈里 蟾蜍经常象征着财源广进,金运降临的意思。


喜欢喝茶的朋友一定知道, 茶台上经常有“养蟾”的说法。而这蟾等于财的说法,在日本也一样。


尾上跪拜蝦蟇仙人,开始预测股票。每天预测的时候,都拿摄像机拍下来。预测开始,尾上先在自己的餐厅里做法,请蝦蟇大仙,然后一通咋咋呼呼的,嘴里念念有词,旁边的电视放着当天行情分析图。


在一通神鬼做法后,尾上会圈出明天能赚钱的股票,然后告诉大家这是大仙的神意。蝦蟇大神说了,明天,这只股票涨。



尾上店门口摆着的,蝦蟇大仙


随后尾上把自己预测股票,请示蝦蟇大神的录像在自己店里播放,还让信徒拿着拷贝去传播。


诡异的是,尾上的“请神鉴股”,从来没错过,她的预测成功率,是100%这就很奇怪了。肯定有朋友会说,那时大盘是牛市,股票大概率上涨。可大概率上涨,也不可能做到100%正确,你总有一段拉回,然后再上涨吧。可“尾上神婆”就能100%预测准确。


后来尾上交代了自己的“套路”。其实“套路”一点也不高明,就是多录几个预测。你比如说,6月15号股票预测,我请蝦蟇大神,神神乎乎的做法一阵,然后录五个或者十个股票,预测它明天上涨。等16号哪支股票涨了,我就选涨最多的那支录像送出去。那些“老百姓”一看录像时间,6月15号录的,再看6月16号的股票走势,还真的涨了。到6月17号,再看神婆6月16号的预测,哎,又涨了。6月18号,看6月17号的,还是涨了。


当然,神婆不会每个交易日都预测,但一段时间看下来,你就会产生,神婆真的预测很准的错觉。


于是神婆的事迹,一传十,十传百,神婆的“信徒”噼里啪啦往上升。


其实这种简单的“骗局”,现在是很容易拆穿的,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一个骗局,一条微博,一个朋友圈,就拆穿了。可80年代,网络都没有,信息的传播速度和现在无法相比,加上神婆的信徒又都是中老年人,中老年人本身就容易信这个。



而且中老年人有个什么特点?有钱啊。


大家别忘了,日本的中老年人,比中国人还爱存钱,她们谨慎是出了名的。


可当时,在面对全民炒股,全民赚钱的大环境下,你是阿姨妈妈,你也会眼红,炒股真的这么好赚吗?我存在银行里的几百万几千万日元,要不要拿出来呢?


之前说过,当时日本利率很低,只有2.5%,钱放银行拿不了多少利息,加上这些中老年人又被“尾上神婆”的录像蛊惑,看着别人一个月就能赚10%,我一年才赚2.5%,能不眼红吗?


于是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把银行里的钱拿出来,去炒股,可她们又不懂炒股,于是就拿钱给“尾上神婆”让她帮着炒。



尾上神婆照片


“尾上神婆”被奉为神,拿了大笔的中老年存款,可“尾上神婆”说了,蝦蟇大神,不是天天都请的到的,你们要跟大神炒股,就要有耐心,不可今天炒,下个月就走人。


拿钱来的中老年人深信尾上神婆的神力,纷纷表示,要炒就长期炒,长期赚钱,绝不今天来,明天走。


其实这是“神婆”的一个伎俩,大家要知道,神婆的预测是假的,是知道6月15日的股市结果后,再从6月14日里的录像里去挑的。所以你不可能按照她的“预测”去买股票,因为只有当6月15日收盘后,她才会放出6月14日的预测录像。6月14日,我录像预测明天A,B,C,D四支股票上涨,6月15日,我看收盘后情况,噢A上涨了,B,C,D下跌,那我就把A录像送出去。老年人看了我预测,觉得我很准,但他永远不可能根据我的预测来买卖股票。所以他要炒股赚钱,就必须要把钱给我才能炒。


这是神婆的套路。



而且这个尾上神婆在组织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涉足黑白两道,地上地下通吃了。当时她的名声在关西地区尤为响亮,尤其是在大阪,她就是个大名人。


大阪的各个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领导,没一个她不熟的,她积极打听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人事任免和晋升,每次有新官上任,或者老官调走,她都会出钱出力,积极为这些人举办欢迎会或者践行会。


这些银行的高层,和金融机关的官员,没有一个不买她账的。


可以说尾上这个人有人气,又有关系,而且还特别精于心理学的探索,这里讲个简单例子,来说明她是如此利用心理学来为自己牟利的。



尾上神婆不是靠着“录像诈骗”手段吸引了一批日本中老年人拿钱给她去投资股票嘛,因为是牛市,炒股赚钱不难,尤其是你炒个中长线的话,股市大方向就是上涨的。


信徒们跟着神婆炒股三个月后,神婆在街道里包了一个大剧场,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发钱仪式。当时有大约100亿日元的现金被搬进这个街区剧场,剧场内外自然要有宗教气氛,神婆的穿着打扮也是敬奉蝦蟇大神的穿着。蝦蟇大神的宗教仪式感,和堆在一帮的一山一山的100亿日元,形成鲜明对比。


信徒们兴高采烈的进入剧场,先是跪拜蝦蟇大神,然后感谢尾上神婆,看着那堆着的一山一山的钱,脸上虔诚,可心里已经激动不已。


在经过一套咋咋呼呼的神道教仪式后,尾上神婆开始发钱。


按照之前的出资比例,每位信徒都能拿到自己的利润。信徒们满怀感激,拿到了本金,还拿到了赚的钱,赚的钱远高于存银行的利息。此时他们更对尾上神婆深信不疑,神婆是真的蝦蟇大神派到人间来带我们赚钱的,手上这一叠叠万元日币,就是最好证明!


看着信徒们高兴的拿到了钱,尾上神婆在剧场台上开始讲话。



日元,堆成钱山


神婆说,蝦蟇大神降临人间,眷顾我们,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我们将会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蝦蟇大神第二期炒股神愿,我已经接受到指示,第二期,将比第一期赚的更多。我不勉强大家,愿意参加的兄弟姐妹,现在就能参加,不愿意的,拿钱回家,脱离蝦蟇大神的眷顾。


这话一讲,台下信徒里,有一半犹豫的,有一半立刻表态要再参加的。一半要立刻参加的,拿着钱上台登记,另一半看着其他人这么信心满满也因为贪婪和从众心理,而不甘人后。


于是,荒唐而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十几分钟前,分给信徒们的“日元山”,十几分钟后,又完好无损的重新堆了起来。最后,信徒们一分钱也没有带回去,钱山还是那座钱山,神婆还是那位神婆,只在信徒们的指尖,留下了淡淡的铜臭味。


这里,尾上神婆利用了人类贪婪的心里,让你拿到钱,让你明白你已经赚到不少了,但,你可以赚更多。就像赌场赌博,你已经赚了一万了,今天手气很好,为什么不再赚一万呢?


一个道理。


股票一片大好,而且还有蝦蟇大神保佑,我已经赚一百万了,为什么不再赚一百万呢?况且周围的所有人都在这么做,我难道不做吗?


尾上神婆,用一座钱山,钱怎么发下去的,再怎么收回来,一点不损失,还加深了信徒们的信任。此举,不可谓不高明。尾上,也是真的钻研过心理学,功于心计。



随着尾上门下的信徒越来越多,和各大银行的关系也越来越好,靠着和银行高层的关系,当时大阪坊间都有这样的传说。说只要尾上神婆一个电话,兴业银行就会调几百亿资金给她。


我们现在乍一听觉得这就是“坊间传言”,当时的日本民众也以为是“传言”,然而在泡沫时代破灭后,这些“传言”被证明都是真实的。真的只要尾上神婆一个电话,兴业银行就直接给她调几百亿。


日本这个兴业银行也是家老牌银行,按照我们现在的话讲,叫做“国资控股银行”,二战前,日本政府就大量持股兴业银行。



老日本兴业银行,现在合并了,已经没了,二战后,兴业银行被美国改造,强制要求其转变成“普通银行”,但兴业银行的高层任免权,则一直右日本大藏省掌握。也因此“兴业银行”的员工,也一直视自己为“体制内人物”而小看其他银行一眼。


在日本经济腾飞的六七十年代,兴业银行为日本工商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进入八十年代后,因为“广场协议”和美国威胁,日本政府不得不完全开放金融市场。这个“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的结果,就是出现了“银行危机”。


首先,银行是干什么的?人民或企业存钱,拿利息,借钱给人民或企业,赚利息。那现在,日本连续五轮降息后,利率2.5%,股市又一片大好,那么,我为什么还要把钱存在银行去赚那可怜兮兮的2.5%呢?为什么我不去炒股大赚特赚呢?


由此,银行的储蓄率开始下降。


另一方面,向银行借钱,银行的主要收入,就是靠着把钱借给别人,然后赚取利息的嘛,像房贷,企业贷,都是像银行借钱。但如果,在一个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中,个人或者企业,想要借钱的途径,可就非常丰富了。尤其是企业。


首先,你可以发债,光一个“发债”就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其次,你还能接受境外投资,最后,你还能找外国的利率更优惠的“金融机构”借钱。


可以说日本在被美国威逼利诱下,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日本各大银行,陷入全面的危机。



原本日本的企业们借钱渠道单一,基本就是找日本银行借,而今市场开放,融资渠道多种多样,日本银行不是唯一选择了,这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银行业危机”。


我们只有理清了这样一个背景,才能了解为什么“尾上神婆”一个人,就能从银行借到27000亿日元,这个听起来都有点魔幻的数字呢。


尾上神婆是当时大阪地区大名鼎鼎的女人,和银行关系,尤其是和原日本“三大行”之一的兴业银行高层,关系特别好。


1991年,兴业银行公开发行债券,共计划募资7000亿日元。兴业银行宣布公开发行债券的第二天,尾上神婆就一个电话打到“兴业银行董事局管理部”,她告诉部长河西京二,我打算买2800亿你们的债券。


河西部长乐呵呵的陪笑,尾上神婆一开口就认购2800亿,可它一共就发行7000亿啊,你说你是银行经理,看到这样的“大客户”,你能不像神一样供着吗?而且这不是尾上神婆第一次认购兴业银行债券,1990、1989年等,她都认购过。



尾上历年来认购兴业银行的债券金额


88年,小玩玩,认购了130亿;89年,认购了531亿;90年,认购了2179亿;91年,最疯狂,认购了2861亿。


而尾上神婆认购的钱,当然是来自于她的信徒们咯,还有就是在股市赚到的钱


我们看到了尾上认购“兴业银行”的大量债券,可在另一面,我们没看到的是,兴业银行大量的借钱给“尾上神婆”。


此话怎讲?


要知道,尾上神婆是兴业银行的“超级VIP”,而兴业银行当时,和日本其他银行所面临的难题一样,就是没人借钱。


日本企业有更多融资渠道了,没人来找银行借钱了。而没人来找银行借钱的话,那银行靠什么赚钱?所以对于兴业银行来说,最大的困扰是“谁能来借我们的钱”。


在这个大背景下,兴业银行的高层和尾上神婆又关系热络,尾上神婆又是兴业银行的“超级VIP”,那么兴业银行将钱借给“尾上神婆”就成了一桩顺理成章的事。


可以这样讲,尾上神婆这个人,名气大,能力强,资金又雄厚,还深得“蝦蟇大神”的眷顾,你如果是银行,是急着想借钱给别人的银行,不借给这样大名鼎鼎的人物,借给谁?



“银行危机”什么时候开始的?也就是87,88年开始的,而根据泡沫炸裂后暴露出的真相来看,其实在1988年,在神婆开始拥有众多信徒的时候,尾上神婆一年内,就能各个银行,借到了总计2000亿日元的资金。


可以这样说,“银行危机”逼迫银行为了生存,必须四处派出业务员,寻找愿意向银行借钱的“大人物”。而尾上神婆,就恰恰是当时的“大人物”,于是银行专员就主动找上她,求着她向银行借钱,第一笔100亿,第二笔500亿,光在1988年这一年,尾上神婆就借了足足2000亿。而这2000亿中,又有530亿,去买了1989年兴业银行的债券。不过没关系,因为1989年,兴业银行又借给尾上神婆1800亿。


求着尾上神婆来借钱的当然不光是“兴业”,1989年,尾上神婆从各个银行共计借到了11900亿日元,到期还了的6800亿。


银行当然不可能白借钱,这上万亿的融资,一天光利息,就是1.1亿。一天利息就是1.1亿,谁还的了这钱,除非你是真的“股神”,可你又不是,你只是个略懂“心理学皮毛”的“神婆”。


为了还每天高达1亿日元的利息,此时摆在尾上神婆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就是继续借钱。只有继续借钱,拆东墙补西墙,才能继续玩下去,才能让这个局不崩盘。


所以前前后后,尾上神婆向各大银行的借款总额,达到了27000亿日元。



这个27000亿什么概念?


当年日本大阪市一年的政府预算是13500亿,尾上相当于借了两年的大阪市财政预算。


要知道大阪是仅次于东京的日本第二大城,可有一个平民老百姓借到了这个“第二大城”两年政府预算的钱,这是不是不可思议呢?


就好像我和你说有人向银行借钱,借到的钱相当于杭州市政府两年的政府财政预算。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魔幻呢?犹如魔幻现实主义的桥段。



日本报纸当时对尾上神婆的报道


但这,就是真实发生在日本泡沫时代的事情。因为那个时代,就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时代”。


那肯定有人问,银行是傻子吗?借这么多钱给“尾上神婆”,难道银行也“中邪”了?其实,银行当然不是傻子,只不过银行,已经“输不起”了。


金融圈有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当你借了银行100万的时候,银行是你爷;当你借了银行1亿的时候,你是银行的爷。


这就充分说明了,当时那些借钱给“尾上神婆”的银行的心态。当银行借给尾上的钱达到一定规模后,银行其实已经和尾上绑在同一条船上了,此时银行所能做的,就是尽全力避免“尾上倒下”。


因为一旦“尾上倒下”,那银行借给尾上的几百亿,几千亿,也全都成为泡沫。而这么大的坏账,足够给一家银行致命打击了。


这样子疯狂而魔幻的游戏,一直玩到“泡沫时代”破灭为止。



尾上神婆终被逮捕


最终“尾上神婆”和她的2万7千亿,和“泡沫时代”一起破灭。


兴业银行因为“尾上神婆”而元气大伤,账面上的直接损失就高达1200亿日元,这成为日后兴业银行合并重组的重要原因。


我们现在看到的日本三大行之一的“日本瑞穗银行”,其实是由由兴业银行、富士银行,劝业银行,这三家合并重组后的产物。而造成兴业银行重组的重要原因,就是“尾上事件”。


尾上最后也被法院判处12年有期徒刑。


兴业银行,和尾上神婆,和泡沫时代,一起惨烈的落幕了。



刚听了炒股的,那我们再来听另一个故事:炒房的。



日本东京最富庶的地区,港区,曾有一位叫做渡边喜太郎的社长。渡边社长原来是做汽车买卖的,然后随着日元升值,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受到打击,他的买卖也深受打击。


不过当日本进入“泡沫时代”后,渡边社长立刻瞧准机会,从汽车买卖,转到了房地产买卖。他的“麻布自动车贩卖公司”也改成了“麻布建物”,而所谓的“麻布建物”,讲白了就是“炒房”。



上世纪八十年代,渡边社长在东京有几块地,地皮上有他自己的公司,有他自己的家,还有一块用作停车场的地皮,因为做汽车买卖的生意,停车场的地皮上总停着要卖的车。


当广场协议,日元升值,汇率大降后,日本逐渐走入泡沫时代,渡边社长也眼红其他企业通过炒汇炒股大赚钱,他也想放弃本业,去炒股了。


可就在这时,日本的银行,证券公司,一家家的找上渡边社长,银行要借钱给渡边先生,证券公司要帮渡边先生理理财。渡边社长说,当时一天接待十个“金融专员”(银行或证券公司工作人员),是家常便饭的事。


尤其是银行的,银行专员进门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渡边先生,来我们这里借钱吧(贷款),我们利率低,放款快,用你的地皮做抵押,我们能贷50亿。



A银行专员说,能贷50亿;不久后来了个B银行专员,说能贷80亿;再过段时间,银行专员C登门拜访,说能贷100亿;而且还给与“特别利率”也就是比外面更便宜的还款利率。


最后渡边桑被专员的“诚意”打动,用自己在东京的地皮做抵押,贷款100亿。


那借了100亿干什么呢?摆在渡边面前有三条路:


发展企业、炒汇炒股、炒房地产。



发展企业第一个被踢掉了,在炒汇炒股和炒房地产之中二选一,最后渡边先生选择了炒房地产。


渡边先生拿着这借来的100亿,在东京大肆购买新土地建筑,随后低价房价上涨,渡边先生花的这100亿买的土地建筑,涨到了130亿。


什么实业都没干,喝喝咖啡睡睡觉,净赚30亿,天底下就有这好事。


一直在观察渡边先生动向的银行专员A,B,C,立刻闻讯而来,他们来的目的,是怂恿渡边先生再借钱。


A,B,C三位虽然分属不同银行,但说的话大同小异。他们车轮战的劝说渡边先生,你现在100亿的地皮涨到了130亿,这样,你拿这130亿的地皮做抵押,我们银行再借给你200亿,利率还是上次谈好的那个低利率。



渡边先生在车轮战的轮番劝说,和自身贪念的作祟下,总会想,既然30亿赚的那么轻松,为什么不再赚他个300亿呢?


于是很快渡边以130亿的土地做抵押,又跟银行借了200亿。而这200亿,当然是再拿去买地买楼咯。也没过多久,这200亿炒的楼,炒的地皮,涨了30%,现在已经值260亿了。


此时……是的大家没猜错,银行专员A,B,C再次上门,套路一样,说辞一样,就数字变了变。


渡边先生,你拿260亿的地皮和楼做抵押,我们再借你500亿。



30年后,渡边先生回忆起当时的“疯狂”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他说,那时银行一个劲儿的跟我说‘你还能借,你还能借,你就放开了借’。


讲到这,看过“微观系列”之前讲房地产文章的朋友或许会意识到,这个套路怎么似曾相识?是的,你想的没错,现在国内的房地产企业用的也差不多是这套路。


中国的房地产企业疯狂借钱,问国内银行借,问国外金融机构借,借来的钱通过“高周转”操作,快速将房子卖掉,将房价炒高,然后再借再炒,通过这样的大举借债,将企业的杠杆率拉的一个比一个高。


当年日本也一样,像渡边先生的公司,杠杆率高的没边,银行一个劲的塞钱给你,你一个劲的去炒房地产。当房地产暴涨的时候,高杠杆,意味着你赚的暴力更多;当房地产暴跌的时候,高杠杆,意味着你赔的金额更惨。


只不过人轻松赚了30亿,就会觉得赚300亿也不会那么难,赚了300亿,眼光就立刻投到了3000亿去了。


而且泡沫时代的房地产,真的很好赚,下图是房价走势图,从1985年到1988年,一路往上。



那么这里一定会有朋友问,为什么,为什么日本银行要紧盯这些“企业家”,抓着他们给他们借钱呢?这问题其实很简单,我在前一期也提过,主要还是个“金融自由度”的问题。


当日本金融市场不那么自由时,日本企业主要借贷的渠道,是日本银行。当日本金融市场在美国的逼迫下,被迫开放后,日本企业主要的借贷渠道,就不再是日本银行了,企业可以发企业债,可以私募筹钱,可以境外发行股票筹钱。


日本企业筹钱的方法一下子多了,这对于以借钱为主要盈利手段的日本银行来说,无疑是巨大打击。



所以日本在“金融自由化”后,日本的每家银行都会雇佣大量的“借贷专员”,这些专员被派出去专门紧盯日本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动向。


毕竟不是哪家银行都能碰上“尾上神婆”这样的大主顾,大多数银行是靠着“借贷专员”勤勤恳恳的上门求别人借银行钱才能完成指标的。专员们不厌其烦的登门拜访,和企业社长部长搞关系,就是为了把银行的钱借给你。


而且银行同业间竞争也非常激烈,抵押的东西一样,但我就要比对手借你更多的钱,这种恶性竞争,加速了银行的放贷规模。


我们老听到要借钱的人低声下气的,求你借点钱给我吧,可当时日本的奇观是,求你快点来借我的钱吧。



在如此背景下,像渡边先生这样的企业家就不断的借银行的钱,借来的钱用来炒房炒地皮,当买的地皮和房涨价之后,再用此地皮抵押,再借更多的钱。更多的钱买更多的地皮,然后更多的地皮上涨了,再用这更多的地皮做抵押,借更多更多的钱,去炒更多更多的地皮。


如此的一个泡沫循环,大家应该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了,炒地皮,抵押,借钱。借到钱继续炒地皮,抵押,再借钱。如此反复操作。地价越炒越高,地价越高借到的钱越多。


这三者无休止的循环,将一块原本可能只有1000万的地皮,炒到100亿都不是稀罕事。


当时像渡边先生这样的“企业家”投身炒房炒地皮的,又何止千百家。



我们的渡边先生,用银行借的钱,先后在东京买入了100多块地皮,买栋33000平方米的房子跟玩一样简单,在东京造宾馆,还必须配备游泳池和网球场。


然后渡边先生野心膨胀,还进军了美国夏威夷,收购了夏威夷的一出住宿旅馆以及高尔夫球场。巅峰时,原本就是卖卖汽车的渡边先生,资产总额超过了7000亿日元。


最后,渡边先生别有意味的感叹,那真是个好时代啊,好时代。



然而,花无百日红,房价在1991年开始崩盘式的下跌,房价的持续下跌,直接让这种借钱炒房,再借再炒的游戏到了头,半年前还风光无限的渡边先生,转眼间就身背数千亿日元债务,因为房价暴跌,他没有办法靠着房子来还债了,原本一家好好做汽车买卖的公司,就在陷入泡沫深渊后,这样“无奈”的破产了。


大家还记得在上上期给大家讲过的“六鬼闹东京”吗?六鬼中的首鬼,阪和兴业,原本是一家老牌钢铁公司。可他的老板北茂,认为炒外汇炒股票来钱更快,当时得意洋洋的说,一天赚五亿也是轻轻松松的事。




而今因为股价暴跌,再也找不回当年意气风发的样子了。北茂社长因为造成公司的巨额亏损,而引咎辞职。随后新社长解散了“财务技术部”,“阪和”重回老本行,开始勤勤恳恳的炼钢了,然而让企业真正度过危机,平稳下来,花了整整八年。



我们可以看到,泡沫时代越风光,越意气风发的人,泡沫一旦破裂,立刻成为摔得最惨,也最为失落的人。


个人都以如此,就更别说泡沫时代破灭后的日本了,可以说,日本是做了一场梦,在那个梦里,随便哪个老百姓都有财力去打高尔夫,掏出钱包里面是厚厚一叠万元大钞,在那个梦里,感觉可以买下美国,感觉可以买下世界。



而日本泡沫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政府慢慢改变了原来的宽松政策,政策逐步收紧,导致融资成本也逐步增加。


而日本政府的紧缩政策也不是为了要刺破泡沫,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叫做“泡沫”,当时的日本人可没谁认为是个泡沫,有个叫做野口悠纪雄的教授,发表文章,认为日本泡沫已经很严重,然后被猛烈抨击,被挂上不想日本好的日奸标签。


政府收紧政策,只是单纯的想降一降过热的经济,并不是什么戳破泡沫,可谁想到经济泡沫已经大到完全碰不起的地步了,当你泡沫刚吹起来的时候,还能对外力有抵抗


而你的泡沫已经吹得无比巨大的时候,那外部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将你吹破泡沫,越巨大,越脆弱,一戳就破。



泡沫时代远去后,日本面对着一个陌生的世界,韩国崛起。




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成为世界工厂



而在日本国内,日本各银行,证券公司,信用金库,相继破产。



泡沫时代结束,企业倒闭时代到来。



大规模裁员潮爆发



企业大量雇佣临时工



自此,日本陷入长达20年的通货紧缩。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ID:quanshangcnTips: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简称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简称即可查看基金净值。


有一种美好习惯,叫做阅后点赞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文化:

  • 下一篇文化: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探索日本奇葩“网吧文化”,跟

    很多日本女孩不喜欢上班挤地铁

    中国游客去日本泡温泉,这一习

    日本游发现穷人住别墅,富人都

    日本“女儿节”体验活动在北京

    日本BRAND OFF宣布入驻寺库 并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