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的自然教育
东京的环境展上,一个用白纸粘塑起来的大象。 温波 摄
■ 温 波
日本的公众对自然有一种朴实的关爱。即使是东京这样的世界都会,城市里也是郁郁葱葱,鸟蝶飞翔。街道上盛开的花朵,也从未见过有人随意采摘。
近几年,国内的不少民间鸟类团体忙碌于在山间田野,拆除捕杀候鸟的鸟网, 然而捕鸟之事依然盛行。我也时常思考,如何让公众对自然界中的生命可以更加爱护。日本的一些社会教育方式,或许可以对我们有不少启迪。
在日本,从孩子出生后,就可以进入保育园。为了保证保育质量,每个保育园有严格的人数限制,所以并非每个孩子都可能进入保育园。 我的孩子当时进入的是东京上水保育园,每个班级都是以自然中的植物命名。我孩子的班级叫“郁金香”,孩子有两个月到10个月大的。保育园里长年饲养着一些小动物,如乌龟、鸭子和金鱼等等。在日本的小学也是如此,通常学校都会让学生参与在校园里饲养兔子、家禽这样的小动物。孩子从小和这些小动物一起成长,对生命的存在和价值会有一种天生的认同。
日本的社区公园也是儿童亲近自然的场所。日本的土地是私有的,因此城市保留大量的公共绿地,作为公众休憩、儿童游乐的公园,散布在社区之中。公园中的各种游乐设施也大都是动物的形象,如大象、河马、食蚁兽等等。这些动物的形象也和孩子们童年的记忆深深融合在一起。社区公园也保留了大量的自然风貌。即使在东京这样的城市里,野生鸟类的品种和数量也是非常可观。蜥蜴、獾、蝙蝠等动物能够在东京市内生存繁衍,也得益于这些公园作为生态小区的作用,相互链接起来成为城市的生态走廊。有野生生物的存在,孩子们对自然的兴趣就会增多,在自然中游戏长大,既可以避免儿童自然缺失症,也丰富他们对自然的认知。
日本的公共图书馆也是遍及各地。我时常惊讶于在寸土寸金的东京,居然会有如此之多的图书馆。每个图书馆都有儿童专区。日本的儿童图书十分丰富,这应该得益于二战之后,日本国内比较安定,重视对文化的追求和儿童教育。日本图书馆中适合儿童阅读的自然图书更是多种多样。既有大量的科学性的动植物图鉴,也有拟人化的童话故事。图书馆还经常组织社区活动,丰富儿童动手能力和自然知识。
日本的动画事业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日本艺术家创作了丰富的动画人物形象,其主流思想是倡导正义和关爱。这些动画人物深入人心,例如,中国80年代风靡一时的日本动画片《森林大帝》就展示了非洲草原的动物故事。而宫崎骏作品中的故事也都传播着对自然的关爱的理念。
日本的儿童医疗诊所也颇似自然教育的一个场所。日本医疗体系倡导分散就医。社区里就会有很多私人诊所,只有疑难疾病或者手术的时候人们才会选择大医院。通常大家看病多是选择就近。日本的儿童诊所看上去也是个“动物世界”,处处点缀着动物的形象。这些与孩子在书中看到的大象生病了需要看医生这样的故事相映成趣。
日本的环境团体也组织很多亲子自然体验活动。周末和假期,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参加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亲近自然的旅行,让孩子可以自由、轻松地在自然中学习。既让父母更多地野外远足,也让孩子系统地接触大自然,对野生动物和植物从小培养热爱之心。
正是这些生活中和社会上为孩子们提供的广泛的接触机会,使自然保护的理念和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