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秘密武器
根据科学家的考察,在地理、气候条件大致不变,也没有大量与外族通婚的情况下,影响身高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等因素。遗传因素大约制约影响25%的身高发展,生活习惯(如运动)也大约可以左右1/4发展趋势,而食物结构是影响身高发展的主要因素。笔者以为,遗传基因规定了身高发展的幅度,在这个基本幅度内,如营养不良和缺乏运动,会严重影响生长荷尔蒙的分泌,从而导致青少年时期发育不良,限制身高发展;反之,发育期内的营养平衡、运动适度,就能最大限度地调摄生长荷尔蒙分泌,达到遗传基因所设定的最大身高幅度。
明治22年(1888),山形县鹤冈市一座寺庙的主持和尚,开始给当地小学的贫困学生提供免费午餐,这一善举很快在民间得到响应。昭和7年(1932),日本政府动用国库,向全国学校的贫困在校生提供“给食”。这就是日本中小学的“给食制度”。战后,1954年,日本政府通过并颁布了共4章14条的《学校给食法》及其“施行规则”,将“给食 ”提到“食育”的高度,立法规定其为义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给食法》其后经过14次修改,实施至今。如今日本每个地区,都有“给食中心”,专门制作学校的饭菜。每所中小学,至少有一名持有国家考试“营养士”执照的“营养教谕”(专职营养师),负责配置管理学生的营养摄入。记得笔者的女儿就读日本学校时,每个月末都会带回一纸“一月献立表”,写明下个月每天的食谱,除了必有的牛奶、蔬菜色拉之外,每日的主食都有变化,如面包、米饭和各类菜肴。“立”是所立计划( 菜单)的意思,“献”就是向家长“献上”的意思,这显然是个让家长非常“窝心”的和式词汇。
给食制度具有很多优点,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在校摄入配置平衡的营养,有利于健康地发育成长。根据日本总务省的统计,2004年17岁到20岁的男性学生,平均身高171厘米,平均体重65公斤,正好达到BMI(BodyMas sIndex身体质量指数)的最适标准22(标准范围:18.5-25),所以在日本学校很少见到肥胖的孩子。日本学生吃同样的饭食,穿同样的校服,多少摆脱了家庭贫富所带来的自卑感或优越感,较早养成日本人所特有“集团意识”。给食制度确定以来的40年,恰是日本17-20岁年龄层身高增速最快的40年,这大概不是“巧合”吧?因此,笔者据此断言其为日本人长高的“秘密”之一,大概不为“过言”吧?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立志改善国民体质,作为强国运动的根本部分,注重普及体育设施,使体育馆成为每所学校的基本构成。如今,无论是喧嚣的都市,还是僻远的乡村,只要是公立学校,就一定会有一座体育馆,连带游泳池的学校体育馆也随处可见。究其原因,除了食物结构改变之外,最大的恐怕是体育运动的普及了。而体育运动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公共体育设施的普及。据介绍,日本每250人就拥有一个如学校、体育馆、公民馆之类的公共设施可进行体育锻炼。
以笔者女儿为例,她旅居日本6年余,从小学四年级到读完初中,正好经历了主要身体发育期。她参加了学校和地区的篮球队、排球队,隔天训练,经常参与各类比赛,结果身高170厘米,远远超过她母亲,差不多能和笔者比肩,笔者将其归因为“大多来自运动的结果”。由于体育设施在日本中小学校的普及,笔者女儿的经历大概并不属于罕见的个例。日本学校具有比较完备的体育设施,以及对体育活动的制度性重视,可以说是100余年来日本青少年身高大幅成长的另一“秘密”。
不过,从表1的最后两栏可以看到,最近13年间,17-20岁年龄层的身高不但毫无增长,反而还有微幅下降,为此,日本很多专家十分烦恼,试图解析个中原因。据笔者浅见,那恐怕是因为之前的身高增长已接近遗传基因所规定的“极限”,除非基因在近期面临“突变”,否则增幅大概十分“有限”了吧?
上一页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