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大学,是全日本排名第二的高等学府,其面积充其量和国内的一个普通高中一样大,骑车在学校里绕一圈大概也就三五分钟;校门和主楼也并不怎么“气派”,即使和我们的许多中学比起来似乎都有些“寒酸”,但是“寒酸”并不影响她成为在全世界排名最靠前的亚洲大学之一(4月15日新浪教育网)。
这样的学府,在不少国人眼中也许非常不可思议。最近几年,有些高校在争创一流大学时,把“大楼”作为一流大学的标志和办学理念。于是,很多高校纷纷加入圈地盖楼的热潮之中,校园面积越来越大、楼堂馆所越建越多、大门一个比一个豪华。
而不少地方政府也不甘示弱,办公楼越修越豪华、越修越气派,就连配套的绿地、广场也要求跟上潮流。比如郑州市颍泉区投入数亿元建设的新政府办公区,比白宫占地还多400亩。
在一些领导们看来,办公楼也许就是政府(学校)的脸面。然而,在公众看来,一个政府是否有脸面,看的是它行政效率如何,民众满意度怎么样,官员是否廉洁,领导是否有较强的公仆意识和法治精神;一个高校是否有脸面,看的是它教学和科研成果如何,有没有产出更多大师,学校里有没有浓厚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求是之态度;而不在于花了多少钱,修了多么气派的办公楼,或者拓展了多少“疆土”。
当然,这并不是说政府或高校越寒酸越好,关键是应该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说,搞建设应该与本地、本单位的经济实力相匹配,并且以合理和节约为准则。如此,有限的公共资金才能更多地投入到公共服务中,市民和学生才能享受更多的实惠。
日本是一个富国,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几乎是我们的20倍。他们的顶尖大学,尚且能够做到“简朴”而又成绩斐然,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