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绘"名称起于平安时代中期,当初可能只是为了与唐风的山水人物有所区别,渐渐地,时序推移,风采日明,才变成样式化的有形概念。
一般来说,以明艳的色彩、装饰性的感觉表现日本情调美意识之"大和绘",可以说是近代日本画的传统底流。早期的大和绘与唐化风格其实不过是主题迥异,差别就在"唐绘"仍不脱中国式的布景,而大和绘仅取材日本风物,描写日本人情,因此大和绘的内容与和歌的流行,关系至为密切。根据文献资料,凡吟咏名胜、月令和四季之和歌有关的屏风画、幛子画(纸门画)等,记载得相当丰富,由于这些作品兼有建筑物隔间和装潢的功能,如果建筑本体一旦毁灭,此等绘画也就消失无形。直到今天,我们知道大和绘诞生与和风文化的发达有其共同的历史背景,但是真正的大和绘遗例,却一件也没有出土过。
日本的自然、日本的季节是和歌的素材,和歌的风物诗情又是大和绘的内容,大和绘的文学化、本土化再促进"物语绘卷"的盛行。那时,"物语"已普遍在贵族之间传阅着。到了平安末期的十二世纪,以"物语"为题材所展开的长卷图画--"绘物卷",更广受上流社会的欢迎。"源氏物语绘卷"就是在王朝文化与和风美术联手出击下的产物。
"源氏物语绘卷"的知名度,一来是它的原作《源氏物语》驰名海内外,文学评价甚高;二来是"源事物语绘卷"总集 "大和绘"的特征于一身,树立了日本古典绘画的不动地位。《源氏物语》原著五十四帖,但仅留存十九幅画面和相当等量的词画,分别藏于德川美术馆与五岛美术馆。目前状况是图与文分割,独立装框,以利保存。物语绘卷"的画风与技法,有其一贯的表现方式。"吹拔屋台"的构图法,通常是画面由右上往左下倾斜,并去掉屋顶,直接透视屋内人物的动态。"引目钩鼻"的颜部处理,鼻子用"く"字形钩出,细笔一线的眼睛,目上匀出墨眉,鼻下点出朱唇。所有表情不分男女老少,都是同样的描法,没有个性,看不出美丑。
就物语文学传达的气氛而言,"源氏物语绘卷"画出平安贵族人生无常,道尽情欲世界的离合哀欢。艳丽的浓彩,静止的画面,更增小说理念的悲剧效果,强调没落贵族绚烂已去的伤感。十二世纪前半有两位天皇为了摆脱藤原贵族包揽摄关政治的大权,索性及早退位,自任为上皇,然后另立院厅、控制实权,历史上称之为"院政期"(1086~1156)。结果不免父子对立,分别动用武士团,剑拔弩张,最后演成保元之乱(1156),三年后(1159)两派武士再起战端,称平治之乱。十二世纪后半,胜利者平氏趁机扩张武人势力,操纵朝廷政局。王朝艺术从此崩溃,绘卷风格也产生微妙的变化。奈良朝护孙子寺所藏的"信贵山缘起绘卷"就是与"源氏物语绘卷"恰成对比的好例子。